3月22日-4月8日,中国地调局广海局“海洋六号”船完成了由同济大学、广州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下的“高分辨率磁异常测量研究南海海盆扩张过程及洋壳磁性层结构与演化”重点项目南海海域中央次海盆和西南次海盆深拖磁测科学考察任务。
据悉,中国地调局广海局曾于2012年10月13日-11月5日调度“海洋六号”船执行了该项目的第一个航次海上资料采集工作。两个航次以测深拖磁测为主要调查手段,采用综合导航定位、水下定位、回声测深、海洋重力和综合海洋磁力测量技术,共完成了1220公里测线野外资料采集。测线布设完整跨越了南海中次央海盆和西南次海盆上分布的主要磁条带,水深超过4000米。拖体保持在近海底300-500m高度上进行连续测量,保证了测量的精度、准确度。
中国地调局广海局项目负责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行全面负责了海上资料采集工作。据他介绍,项目所采用的测量技术之一——综合海洋磁力测量技术,包括双拖鱼组合的磁力梯度测量技术、船载三分量磁通门测量技术、深拖动态激发质子旋进磁力测量技术、深海型三分量磁组构磁测技术和海底地磁日变观测技术等五套地磁观测系统,其磁测信息量远超于常规的海洋磁测信息。此外,船载三分量磁测、深拖质子磁力仪以及深海拖曳的压载器是由广州海洋局自主研发和集成的。
通过两个航次的科学考察,为我国科学家在南海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深拖测量积累了经验,推动了我国海洋调查的技术发展与进步。更重要的是取准取全了项目所需要的野外一手资料,为科研人员重新认识南海扩张的历史、次序以及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式,更好地去解决南海演化的时代以及结构等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