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普及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和旅游地学知识,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实用的地质公园资源调查评价、申报和规划设计等咨询服务,从今天起,我们特别推出《地质公园规划和旅游地学论坛》栏目。本栏目将从地质公园规划者的角度,就地质公园规划的趋势、不同等级地质公园的申报流程、地质旅游产品的设计、经典案例和疑难问题进行解读,就地质公园规划和旅游地学等知识进行普及,希望对广大读者有所裨益。
地质公园是指以具有特殊地质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经过10多年的探索,我国已有27家世界地质公园,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和80家已获建设资格的准国家地质公园。有人会问,地质公园的建设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首先,促进地质遗迹的保护。地质遗迹的保护是地质公园建立的首要目的,我国地质公园分布于全国31个省(区、市),地质遗迹面积超过7万平方千米。其保护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公众保护意识。通过地质公园申报和建设,使当地居民认识其意义,感受其带来的利益,逐渐让社会大众认识到保护地质遗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民众保护的自觉性。二是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很多地质公园都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潜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大投入,落实地质遗迹的保护措施。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总计约85.47亿元用于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例如,黄山世界地质公园除了当地省、市政府专项补助外,经安徽省政府批准,地质公园设立了遗产保护专项基金,从2003年起从门票中提取保护专项经费,全部用于保护工作。管委会在每年的项目建设中,都将地质遗迹保护类项目作为重点予以安排。三是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为地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近年来,围绕地质公园的科研需求,很多管理者积极寻求与各大专院校及研究机构的合作,这不仅为地质公园增添了更加准确的科学内涵,还充分发挥了地质公园作为科研基地的作用。
其次,普及地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建地质公园博物馆近200家,科研基地200余个,科普路线约500条,出版相关书籍、手册等1700多种,招募志愿者达8260人,举办科普活动6000多次,发表论文3094篇。地质公园成了宣传、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基地,寓科普教育于游览,寓知识传播于休闲,旅游景区科学品位得到了有力提升。此外,地质公园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它的建立,使当地政府获得了宣传和提升自身的国家级平台,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结构良性发展。以我国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典型代表河南焦作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该园从论证开发,到国家级跻身世界级,从无名到知名,云台山旅游快速发展。据统计,2011年,云台山景区共接待游客48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7亿元。依托旅游业,云台山所在的修武县2011年服务业税收达到了2.5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4.6%。截至2010年,我国地质公园累计接待游客4.38亿人次,门票收入226.49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492.79亿元。地质公园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分别达到26.66万和215.4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