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内蒙古地勘三院大兴安岭找矿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亚楠 发布时间:2013-04-07
  初春的内蒙古,乍暖还寒,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总工程师王忠及项目组成员正在准备奔赴阿尔山市火龙沟和四号沟铅多金属矿项目区,开始新一轮攻深找盲、摸边探底,续写找矿辉煌。

  2012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对地勘三院提交的内蒙古扎兰屯市绰尔铅锌多金属矿详查项目进行验收。专家们认为,绰尔铅锌多金属矿床的重大发现,是内蒙古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358”专项的又一项重大成果,探获的铅、锌、银、铜平均品位较高,预测矿床规模可达特大型。

  不畏艰险,敢为人先 

  绰尔铅锌多金属矿位于内蒙古扎兰屯市西南部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中朝准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之间的中亚—蒙古地槽褶皱区东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奥陶纪裸河组含泥质白云质灰岩、变质细砂岩和侏罗纪满克头鄂博组火山碎屑岩中,并受北东向构造带控制;矿化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

  “因项目区在林区,环境恶劣,做1∶5万土壤测量时,别的队伍不干,只好从黑龙江雇了100多人进驻工作区。”项目负责人回忆起这段找矿经历,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交通极为不便,只有林场运材路相通,地勘三院决定出资400万元修路建桥;林区没有信号,每天晚上工程技术人员唯一的“娱乐”,就是围坐在一起共同交流自己看到的地质现象,并逐一进行分析。因时间紧、工期短,为了赶进度,地质人员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几乎都有过被草帕子或野兽袭击的经历。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工程技术人员在资金少、任务重、山高路险的情况下,到2011年年底,发现铅锌银等多金属矿体42条,其中铅矿体8条、锌矿体8条、银矿体4条、铜矿体1条、铅锌矿体7条、铅锌银铜矿体2条、铅锌银矿体8条、锌银矿体1条、银铜矿体2条、铅银矿体1条,初步认为绰尔铅锌银多金属矿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火山热液充填型矿床。

  “上天容易入地难”,地底下藏着什么,谁都捉摸不透。有时采样、钻孔的位置设计得差之毫厘,上千万元的投入就可能“打水漂”,压力可想而知。绰尔铅锌多金属矿勘查项目总负责人说,找矿,就是这样一项体力与脑力劳动并重的工作,要想真正为找矿“把脉”,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积累,才能捕捉到蛛丝马迹,找到深藏不露的地下宝藏。

  据了解,绰尔提交的储量只是对最好的一处异常做了1/4的勘查工作,专业人士认为,通过地表和深部工程控制,在矿化带的深部及周围还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经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有望提交一个超大型铜铅多金属矿床。

  勇于探索,续写传奇 

  有人说,找矿难,找到大矿更难,连续找到大矿则是难上加难。让人振奋的是,对于内蒙古地勘三院这样一支特殊的找矿队伍,不仅找到了绰尔特大型铅锌矿,而且通过找矿实践,总结出了本地区的找矿模式,有效指导了该区地质找矿工作,又在阿尔山市火龙沟铅多金属矿勘查中获得突破,发现并初步探明了又一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

  早在绰尔铅锌矿勘查的同时,地勘三院的地质专家们就十分重视周边同类型矿床的研究,经过充分研究、对比,初步确定在阿尔山市火龙沟地区具有类似的成矿条件,于2009年向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交了《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火龙沟铅多金属矿预查立项申请书》,并获得批准。阿尔山市火龙沟铅多金属矿位于阿尔山市北东部,兴安地槽褶皱系东乌旗—梨子山—鄂伦春华力西、燕山期金、银、铜、铅、锌、铁、钨三级成矿带中段,这里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通过工作发现两个化探异常,异常元素套合好,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经槽探及钻探揭露,发现两条长200米~300米,宽10米~70余米的厚大铅锌银矿体,矿体品位较富,平均品位铅4.85%,锌1.41%、银735.0克/吨。专家预测该矿区矿床规模将达到大型以上。

  有关专家认为,火龙沟银多金属矿与燕山晚期酸性侵入岩关系非常密切,矿体受破火山机构中环状断裂与放射状断裂控制,具备十分有利的赋矿构造空间,预示大兴安岭中南段北部具有较好的找矿潜景。这对于加强区域地质勘查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处完全相同的矿区。即使地层、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条件相同,矿体地质特征也各不相同。地勘三院人总结出这样一套找矿理论:运气、辛苦和水平是找矿的三个基本要素。近年来,内蒙古地勘三院按照内蒙古地矿产业总体战略部署,实现了从单一的机械加工发展成为一个集地质勘查为主业的综合性地勘单位。

  与此同时,地勘三院加强了成矿条件、找矿方向的研究,调整了矿产勘查的战略和战术。战略上强调以成矿区(带)综合研究为中心,把矿产作为地质、构造区(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研究和解释各种矿产、各种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战术上采用了直接找矿转向理论找矿、信息找矿,加强了成矿模式和综合信息研究,即由地表找矿向深部找矿转移。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努力,该院又相继发现了呼伦贝尔牙克石市牧原铜矿,扎鲁特旗老道沟北铅锌银多金属矿等一大批重要的矿产地。

  执着坚守,科技找矿 

  多少个父子团聚的日子是靠年月苦等而来,多少个奋战不眠的夜晚是在坚守岗位中度过。由于地质工作的特殊性,形单影只和饱受相思之苦成为地质人的常态。

  地质找矿作为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是一项“放长线、钓大鱼”的工程,一个项目往往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论证勘探,才能摸清资源家底。地质找矿又是一项掺不得半点“水分”的工作,需要一个一个脚印踩出来、一个一个钻孔打出来、一份一份地质报告累积出来。

  由此可见,要实现重大的找矿突破,找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很重要。内蒙古地勘三院近几年在大兴安岭重要成矿带之所以能实现大的突破,关键在于找矿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该院在绰尔铅锌多金属矿勘查项目找矿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美国产GDP-32II多功能电法工作站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集大测深、高分辨、强抗干扰能力等特点于一身,其勘查有效深度可达2000余米,为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 。

  身为内蒙古地勘三院总工程师的王忠,1987年毕业于河北地质职工大学,地质矿产高级工程师;2005年,他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他曾经带领技术人员通过综合研究分析区域地质、构造、物化探、遥感、航磁等资料,在华北地台北缘陈家杖子地区发现了特大型规模的隐爆角砾岩型金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的发现使该区很有希望成为我国又一个黄金集中产出区,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了一处大型勘查基地。

  为了扩大矿区远景,在矿区外围选择成矿有利地段进一步开展了地质、物化探等工作,在陶家营子地区、野苏堂地区、大兴地区、小松树沟地区相继发现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矿化带长3000余米,宽50米~100米,经工程揭露,控制金矿体宽1米~4.20米,长约50米;新的隐爆角砾岩筒,地表见金、铜、钼矿化;在检查外围1∶5万化探异常(As-7)时,首次发现了“绿岩型”金矿化带,宽约20米,长约11公里,深部金品位可稳定在2×10-6左右,规模较大;宽大于3.2米的破碎带型金矿,推测资源量150多吨。

  通过实际地质工作,王忠深感地质找矿难度越来越大,地表露头矿几乎没有,如果不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去寻找深部隐伏矿床,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所以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他开始攻读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质普查与勘探专业硕士研究生。他撰写的《内蒙古床金庙地区早二叠世火山岩特征》一文在《内蒙古地质》上发表。他亲自编写了冀蒙相邻地区矿点检查及综合异常查证报告(大调查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陈家杖子金矿1、4号矿脉普查地质报告,并被列为自治区重点项目。

  为了推广新类型找矿模式,内蒙古地矿系统把该矿床作为一个典型,并在此召开了内蒙古地矿系统“新类型矿床”找矿研讨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矿床为“低温热液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找矿潜力巨大。而后,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多位院士及专家也来到陈家杖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给予高度评价,并把该矿床作为一个典型矿床向全国推广,同时被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领导及教授列为研究生实习基地。接着澳大利亚马克瑞士矿业公司也派专家到实地进行了考察,肯定了矿区的成矿类型及工作成果,认为该地区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并与内蒙古地矿局签定了合作意向书。

  正是一个个执着坚守的地质人,一群群草原上的地下“尖兵”,书写出了一个个找矿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