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吃得苦中苦,方觉找矿甜

——赣西北队物探分院藏北找矿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徐龙权 发布时间:2013-03-29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赣西北队物探分院在西藏北部的尼玛地区的找矿经历同样令人震撼:40个日日夜夜,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用生命书写地质找矿人的坚强与拼搏。

  秋日里的冬季

  2012年8月18日,赣西北队物探分院西藏项目组一行5人从九江出发,经4000多公里的长途车程,于8月27日到达西藏北部尼玛地区,进行物探电法找矿。

  这时的赣北,“秋老虎”发威,天气炎热难耐,与藏北相比,冰火两重天。此时的藏北地上满是积雪,天气十分寒冷,在离工作地点约2公里处,就是在庐山只有在第四纪才能见到的冰川,像天然大冰柜,不断释放出寒气。尽管工作人员都穿上了军大衣,戴上了军棉帽,还是冷得直打哆嗦。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正准备向工作地点出发,空中却飘起了鹅毛大雪。后面天气也许会更恶劣,必须抢在国庆节前后完成任务撤回,这一点,三次进藏的项目组组长蒋东河心知肚明。于是,他带领五名队员与时间赛跑。他们起早贪黑、风雨无阻,每天在雪地里和冻土上重复着电极安装和仪器操作,手脚冻得通红。“80后”小伙子陈勇手背肿得像发起的馒头,大家调侃地给起了个外号叫“小馒头”。组长蒋东河脚后跟裂出几道长长的口子,拄着拐棍在冻土上艰难前行,每天跑10多个点,20多公里路程。他说:“我年近50岁,第一次尝到了冻脚的滋味。”

  高原反应最煎熬

  外地人进藏,高原反应不可避免,但总会适应,而这次来到藏北却不同。

  他们的工作点位于西藏尼玛县吉瓦矿区,海拔5700米,居住地在距工作地点10多公里远的无人区,海拔为5500米。组员每天24小时都处于高寒缺氧状态。“80后”小伙子钟永鑫身体很棒,他说:“在我的记忆里不知道生病是什么感觉,来到藏北却没有一天感到舒服。”面色发青、嘴唇发紫、全身浮肿的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次,他在攀上一个较高的测控点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倒在地上,同事们及时把他扶到车上休息才慢慢稳定下来。头一回听说吃饭吞咽会影响呼吸,但这的确是他们在藏北高原的亲身体验,吃饭像攀越高山一般劳累,为了保持体力,他们不得不艰难地吃一些流食。

  长时间进食量小加上工作辛苦,大家日渐消瘦。司机于红贤40多天体重减了10多公斤。晚上睡觉更是痛苦不堪。由于空气中严重缺氧,睡觉时必须张开嘴巴呼吸,这就免不了会打呼噜,呼噜声便成为帐篷内的“交响乐”,大家互相影响,难以进入深度睡眠,咽部和鼻腔因长时间打呼噜而肿胀充血,常常咳出血块。40多个夜晚他们就是这样熬过来的。

  背车胎接力赛

  在藏北矿区开展野外工作,越野车是他们唯一的交通工具,车子一旦抛锚,他们就会成为车子的“交通工具”。一次,他们收工回驻地途中,车子在行驶到一处被积雪覆盖的路段时,车轮突然陷进了软土层,司机不停地踩油门加足马力,车子却越陷越深,大家只好下来推车,经过3个多小时的折腾,回到驻地已是夜里10点多钟,这时他们已筋疲力尽。

  司机于红贤告诉笔者,类似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矿区的公路很简易,很多处是由尖锐碎石铺成,刺破车胎是家常便饭。一次,车子两个后胎同时被刺破,而车上只有一个备用胎。车子开不动,就会被困在山上,怎么办?组长蒋东河急得团团转。钟永金、陈勇和江斌斌三位“80后”小伙子主动提出把卸下的车胎轮流背到山下的镇上去补,在藏北高原展开了一场背车胎的接力赛。往返30多公里的路程,他们整整走5个多小时。补胎的藏族阿爸知道情况后很心疼:“你们这些年轻人简直是玩命。”

  经过40多天的艰苦努力,他们顺利完成了西藏北部尼玛地区30多平方公里的物探电法找矿任务,发现了铜多金属矿藏,填补了该地区的找矿空白,为下一步地质详查提供了依据。面对取得的成果,组长蒋东河有感而发:“不吃苦中苦,怎觉找矿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