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青岛所完成的“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成矿特征及其与古代相似矿床的比较研究”顺利通过评审,取得多项重要的研究成果。
据了解,该项目历时近5年时间,以“古今对比,将近论古”的研究思路,系统总结了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规律,探讨了全球陆地古代VMS矿床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一是对比研究了典型现代矿床(冲绳海槽、西南印度洋中脊)和我国古代矿床(小铁山、呷村和大平掌矿床)的矿物组成、元素组成、围岩蚀变、矿床结构、同位素组成和成矿特征等,认为我国古代矿床成矿构造环境多为弧后盆地,与现代矿床有非常好的可类比性。二是系统对比研究了典型现代与古代VMS矿床Au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指出了现代与古代矿床中Au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的差异,认为深成侵入体在Au成矿中具有重要的物源—热源作用。三是建立了VMS矿床的成因描述模型、吨位-品位模型和产出模型,开展了现代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潜力初步评价,指出了进一步勘查方向。四是在海底热液微生物成矿作用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研究,建立了低温烟囱体的生长模式,揭示了微生物在Fe-Si建造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深入开展古代Fe-Si建造形成机制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目前,项目组编制了大量的现代海底地形地貌图、构造图和现代与古代VMS矿床成矿元素分布图,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及强调了需要进一步主攻的热点和前沿问题,这对于未来在该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