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地质尖兵”书写找矿传奇

——记“全国地勘行业模范地勘单位”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岩 苗丹青 发布时间:2013-03-19

地质家园

在M24矿区施工2185.12米深孔,创造了国产岩芯钻探全局最深记录。

M24矿区

钻工围火炉吃午饭

  2013年年初,紫塞大地上,灰色的大山冷峻威严,山脚的积雪泛着白光。

  在承德县与隆化县交界的黑山半山腰上,一台20多米高的钻塔被绿色塔布围拢着,狭小空间里,钻机轰鸣,热火朝天,成为这冰天雪地中唯一有勃勃生机的地方。

  这是一群坚守在钻探“战场”的人——河北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的队员们。

  100米、200米、300米……他们用责任和坚毅与坚硬的地层作战——穿透的是时间,留下的是寂寞,钻进的是数字,收获的却是对河北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铁矿资源。

  其实,又何止是矿产勘查,无论是地下水监测、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还是农业地质、城市地质和基础施工工程及矿山关闭和复垦,都有着他们挥洒汗水的身影。而正是这些地质人,一代又一代地奋战在这茫茫燕山中,用智慧和心血,执著地书写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与眷恋,书写着地质工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赤诚。

  神奇的M24

  用创新思维验证低缓地磁异常,找到储量6.24亿吨大型钒钛磁铁矿,为承德建成北方钒钛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M24,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磁异常编号。

  “地磁测量工作就像X光透视人的身体一样,能够看到地面以下哪个地方存在异常情况,这个‘M24’,就代表在大庙一带的一处低缓地磁异常区域。”第四地质大队总工程师车延安是这样为笔者释疑的。上世纪80年代,河北地勘局统一安排部署在大庙一带进行了1∶1万地磁测量工作,圈定了52个地磁异常区,M24为异常之一,当时第四地质大队在该异常区内浅部勘查到2个中型铁磷矿。

  2006年~2007年,对第四地质大队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一时期,该队提出了“今后的找矿,在于找矿理论的突破,在于找矿方法的突破,在于找矿思维的突破”的创新找矿理念,正是在这种创新思维的指引之下,本着“就矿找矿、攻深找盲”的原则,采取“地质出思路、物探指位置、钻探来验证”的找矿思路,队员们开始重新审视脚下的大乌苏南沟矿区(M24)。

  对于神秘的大自然来讲,人类的认知极为有限,特别是对于深部找矿,更是多了难以预料的风险,谁能保证在钻探之后就一定能找到深埋于地下的矿藏?

  但这件看似不靠谱的事,第四地质大队的人真就做了。2006年10月,第一支钻探队进入了大乌苏南沟进行钻探。

  可开钻没多久,真正的考验就来了。

  “钻探进行了一个多月,投入了几十万元,钻进了760米以后也没有见矿。”曾参与钻探工作的地质四队原总工程师苏桂林回忆到,“按照当时的地磁异常解释结果,一般钻探深度在500米左右就能有所收获,如今钻探到700多米还不见矿,让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一时间,“恐怕在大乌苏沟的找矿希望渺茫”、“200万元要打水漂”的议论甚嚣尘上,但地质四队的工程技术人员并未有丝毫动摇,他们一边认真研读以往留下的地质勘查资料,一边吃住在工地进行实地勘查。“那时,我们只能顶着压力往前走:在充分收集以往地质勘查成果和矿山开发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总结该区钒钛磁铁矿的赋存规律,对M24低缓地磁异常进行充分的分析、重解释。可喜的是,研究的结果让我们很有信心。”车延安回忆说。

  通过一个多月的调查和研究,他们初步确立了这样的创新思想:寻找新矿区的概念不应受到以往经验的束缚;对于规模大、延伸广的低缓地磁异常区域应给予足够重视。

  于是,老总工苏桂林和队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继续往深部钻探。

  钻机轰鸣、夜以继日,800米、900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钻具从1072米深的地下提出时,闪耀着银黑色光芒的铁矿石出现在队员们面前。这一刻,宣告他们的创新理论结出了硕果,也宣告着地质四队创造了深部钻探首孔见矿的佳绩。

  在这次找矿实践中,地质四队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及时将实践总结为科学理论,理论和实践在找矿中相辅相成的作用日益显现。不仅在短时间内找到了铁矿,还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了《承德钒钛磁铁矿床钒、钛赋存状态及分析方法研究》科研项目,进一步研究了钒钛磁铁矿矿石各类型中钒、钛等矿物赋存状态,判定了钒、钛物相分析方法,解析承德大庙—黑山一带钒钛磁铁矿矿石类型之间的关系、分布特征和规律。

  2010年1月30日,为进一步勘查M24铁矿的资源量情况,地质四队成立了隆化大乌苏南沟铁矿普查会战指挥部,举全队之力组织14台钻机,全队三分之一的队员参加勘查会战,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钻探工作量3万余米,实现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在大力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同时,地质四队的钻探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该队利用国产钻机具打出了2010.26米深孔,创造了当时国内深孔钻探记录。大乌苏南沟铁矿(M24)会战,12台钻机同时开钻,那蔚然壮观的深孔钻探群,在河北省也是史无前例的。

  2012年7月10日,地质四队编制的《河北省隆化县大乌苏南沟铁矿区(M24)普查报告》完成,一个初步估算资源量为4亿吨钒钛磁铁矿石、2.17亿吨铁磷矿石的大型矿藏向人们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也是我国北方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钒钛磁铁矿床。

  “这一矿藏预计远景资源量可达10亿吨,这将为承德建设我国北方钒钛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关专家对此这样评价。

  青山般的意志

  面临承德山区的艰苦环境,地质四队的队员们不叫苦,不喊累,展示出地质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毅力。

  寒风中,笔者站在承德县北部的黑山山腰上,眼前是一个个采矿后留下的矿坑与矸石堆。在上世纪80年代,地质四队在这里发现了铁矿,经过30多年的开采,原来的高耸的矿山已经被挖成了深不见底的矿坑——这里的资源正在枯竭。

  为了1535名矿区职工的生计和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2007年4月至2009年2月,地质四队又开展了黑山铁矿接替资源的勘查工作。通过磁法测量与深部钻探,新增资源量5538.8万吨,预计新增潜在矿石价值53亿元,可延长矿山寿命15到20年。

  在野外搞地质工作辛苦,在一个正在开采的矿山周围进行钻探勘查施工更加困难。

  10月份,地质四队队员正在一块三面悬崖的半山腰上进行钻探施工,山下开矿放炮此起彼伏,受到影响的机场很快出现了一条裂缝。

  “赶紧组织人员抢救钻探设备,马上撤离施工现场。”危急时刻,队领导赶到了,他们和队员们一起手拉肩扛、争分夺秒地组织抢救,终于在机场轰然倒塌的前一天,把人和设备全部抢了出来。

  笔者沿着黑山一处深达400多米的矿坑继续前进,盘旋着通往机场的小路就在矿坑边缘绕来绕去,有的坡度达到60多度。旁边不时有碎石落下,走上百十来米,就得自己动手去挪开路上的碎石。这样的路,白天走都提心吊胆,而地质队员们因为倒班要在深夜12点走上一个来回。“习惯了,没啥可怕的。”这是笔者听到最多的回答。

  正午阳光的灿烂,丝毫抵挡不了塞外冰冷的寒风。当笔者走到山顶上的一处勘探现场时才发现,在这个十几米的临时平台上如刀割一般的大风卷着碎石吹打在脸上,冻得人直想往地缝里钻。

  在用绿色塔布层层包裹的钻机旁,笔者看到所谓的门竟然得用几十公斤的“千斤顶”当作门帘的两角,才能不被大风吹起。一旁随行的地质四队地勘院支部书记周恩波说道,“这算啥,前几天基地的活动板房屋顶都被大风卷走了。”挪开千斤顶门帘,走进轰鸣的钻机,笔者大声地问正在施工的班长,“施工有困难吗?”

  “天太冷了,钻机里的温度才刚刚零度上下。水容易结冰。”班长回答。

  因为地质队的钻机,一旦工作起来,不到规定的深度就一刻也不能停下,队员们三班倒又困又累不说,最不能缺了的就是循环水。

  就在三天前,这里刚刚降下一场雪,大雪封住了山下通往山上机场的道路。机场上消耗的柴油、水和其他物料都运不上去。

  “怎么办?”“扫!”60多位队员全部出动,一起扫雪,10多里地的上山路,他们扫了一上午,有的钻工下了夜班还没休息,扫完雪一看,上班的时间又要到了,于是马上换上工作服,抓紧时间吃口饭去接班。

  这样的情景,何止出现在黑山!又何止出现在这时!

  在承德围场县御道口的队员们,从去年11月份开始,就要冒着零下25摄氏度的严寒坚守在钻机旁。肆虐的山风吹起雪粒灌进他们的脖子里,冰冻的白雪一次又一次湿透了他们的棉鞋,但所有的队员们没有人叫冷,更没有人喊累。

  好不容易熬过冰冷的冬天,春雨连绵的日子也不好过。据副院长丁国东回忆,2010年3月30日,承德下了当年的第一场雨,而那时正是M24会战的关键时刻,原本就因为返浆而泥泞不堪的山路,更加寸步难行。

  眼看着山上的钻机水不够用了,就有可能发生停机的危险,项目会战时间拖延,会造成巨大损失。

  此时,项目部经理和探矿院院长抄起塑料桶,灌上水扛起来,二话不说就往山上奔去,随后,几十名队员也抬着水上山了。

  “工人们一次要背30公斤的水。一个下午,60多个队员踏着泥泞的山路,有的人滑倒了、摔出了血却还小心翼翼的护着手里的水桶。”这些机场,最短的有几里路,最长的有十五六里地,大家一个下午硬是手拉肩扛的背上了6吨水。

  一个夜晚下来,6吨水消耗殆尽。地质四队的队员们只好又拿起水桶,顶着没边的春雨,迎着泥泞的山路,重新再来。

  为了百姓平安幸福

  54年默默奉献,探宝消灾、打井找水,赢得当地百姓赞誉。

  “承德,自从我踏上你的土地,我就与你没有分离,自从我和你在一起,我就要把成果献给你……”在地质四队的队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段充满诗意的话。正是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建队54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地质队员们踏遍了承德的山山水水,发现了大量的矿藏。据了解,自成立以来,该队共提交正式地质报告402份,科研成果20余项,探明大中型矿产地40余处。

  如今,当年的地质成果已经变成座座矿山,为当地百姓增收贡献力量。其中,黑山铁矿为承钢二期扩建提供了依据和丰富的后续矿产资源;周台子铁矿、承德县甲山石材、永和水泥等许多矿业项目一直发挥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承德勘查出了铁、金、银、铜、铅、锌、萤石、花岗岩等各类矿产地百余处,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000亿元。

  然而,地质四队对当地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在地质环境方面,地质四队开展了河北省首次地质灾害调查,摸清了全市各县区地质灾害的底数;编制了承德市首幅城市地质系列图;开展了围场西山泥石流调查与防治;并与承德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开展了汛期灾害预警预报;开展了承德市环境地质调查,摸清了地方病、地质遗迹、地热、矿泉水、旅游资源、地质景观的分布、发育及现状;进行了承德市地下水长期观察监测。

  去年,兴隆县在“7·21”水灾中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亿元,因灾死亡及失踪4人,受灾人口超过17万人。灾情发生后,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承德市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地质四队迅速投入到“7·21”强降雨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去。

  几天前,笔者跟随地质四队地环院队员张宝君来到兴隆县的葡架沟,这里是地质四队为完成兴隆县“7·21”强降雨灾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勘查的100多个地质灾害点中的一个。在现场,笔者看到,被洪水冲毁的砖墙残垣和东倒西歪的栗子树依然清晰可见。“那时,村民刘风彩听说我们地质队要来查看地灾情况,为她们根治地质灾害,高兴得直抹眼泪”。张宝君对笔者说。

  “要查清地质灾害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掌握汇水面积、物源、沟道比降等一系列数字,一条沟十几里路,走一趟就是一天。”张宝君表示,野外作业时,他们中午从不吃饭,天黑以后才能赶回驻地,队员们多数已经三四个月没回过家。

  望着张宝君和他同事们扛着仪器艰难地走向山沟深处走去,我们看到了地质四队队员多年来为民生服务的一个缩影。

  在工程地质方面,由于承德连绵起伏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市区高层建筑较多,工程地质非常重要,地质四队承担了承德市区95%以上的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多年来,地质四队主动融入承德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基础、工程基础、环境基础优势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他们凭借优良的专业技术和良好信誉,充分占有了承德当地的地质勘查和市政基础工程市场,多次受到省、市主管部门表彰和奖励,连续24年保持了“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

  在水文地质方面,地质四队还一直致力于解决承德地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问题的解决。队员们的找水足迹遍布承德八县三区,特别是近年来,地质四队相继完成了秋窝水源地一期、二期工程和冯营子水源地、九华山新水源地、应急供水等工程,打机井、深井47眼,日出水量达到13万吨,有力地保证了承德当地的生产生活用水。

  柏木塘村是宽城县孟子岭乡有名的无水村,全村共有58户人家。据乡长介绍,该村自建村以来就没有水,村民们世代都是翻一道梁,走30里路去挑水吃,从小孩到花甲老人,山路上经常见到的就是长长的拉水队伍。村里曾多次向上级汇报,寻找打井的队伍,可是几支队伍到现场勘查后,都觉得没有把握而却步了。

  2011年3月,为支援山区抗旱打井,四队来到柏木塘,村民们在一次次失望中,终于迎来了经验丰富、敢打硬仗、勇于攻坚的地质人。看着盼水的乡亲们,工勘院的同志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老百姓早点喝上水!

  为了早点打出水,他们与风沙相伴,与寒冷相随。他们在荒野山林中的钻机旁,披星戴月地紧张忙碌着。

  工勘院布小平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看他那5岁的儿子浩宇了,在接到找水打井的任务后他又投入到紧张的打井工作中。小浩宇整天嚷嚷着要找爸爸,妈妈被他缠着没办法,为了不打扰布小平工作,她发了条信息:“老公,儿子想你了。我给他看着你的照片,告诉他只要他使劲地想,爸爸就会回来看他。”布小平看了心头一酸,他多想立刻就出现在儿子的面前,亲亲他那可爱的小脸。可是他心里明白,他不能离开。在困难面前,党员就要冲锋在前。在像他一样的党员的带领下,打井职工克服了重重困难,凭着为民找水的热情,凭着过硬的专业技术,谨慎勘查,大胆定井,精心施工,终于在“被判了死刑”的禁区打出了丰富的地下水。

  当井深打到90多米时,晶莹剔透的水喷涌而出。看到这样的情景,现场的许多村民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用颤抖的手捧着水说:“自打我爷爷那辈就挑水吃,今天终于在自己的家门口喝上这甘甜的水了,多亏了党的政策好、地质队员的水平高啊!”

  四队人不断奋进的身影留在了承德的茫茫群山,留在漪漪滦河两岸。这是一支永不满足的找矿之师,荣誉和成果是激励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四队人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热潮,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一系列理念深深影响着、激励着第四地质大队的同志们,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地质空间,努力实现新的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