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通过专家评审的《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预研究成果报告》显示,柴达木盐盆具有两个成钾聚集区,构成多级盐盆模式。
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是青藏高原以资源和环境为科学目标的第一钻,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和重大现实影响,引起了世界科学界的关注。该工程于2008年4月启动,重建了青藏高原北部中、上新世以来的迄今最高分辨率的环境资源演变过程,揭示了生物气资源、钾(硼锂镁)矿产的形成规律,扩大我国陆相油气、钾盐找矿的区域视野。在此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重大地质基础项目中开设了柴达木盆地资源环境科学钻探工程预研究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盐湖中心承担。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的带领下,项目组利用柴达木盆地所属青藏高原新生代盐湖—湖相沉积区沉积厚度最大且连续的区位优势,并与西部地质调查钻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开展东西部系统钻探全取芯集成研究。2008年,项目组完成柴参1井(QC-1)钻探1200米,浅孔钻探24米及相应的岩芯编录与处理;2009年完成浅孔钻探130米,并对柴达木西部4个钻孔岩芯进行研究。两年共完成岩矿鉴定2639件,碳、氧同位素分析8938件,介形类分析2937件,粒度分析6136件,古地磁及磁性参数分析11756件等各类分析测试。
项目组把环境重建与成矿作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融合研究,首次在研究区获得了1.1百万年以来一系列环境信息,取得柴达木东部1.17百万年以来较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和连续的高精度环境信息,其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1.03毫米,翔实记录了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综合应用10多种环境指标,项目组重建了钻孔岩芯的气候环境,将QC-1钻孔划分为6个环境演化期,表明柴达木东部在晚更新世晚期以前1百余万年属于凉湿或偏暖湿为主的气候环境,东亚季风/印度季风还能到达;通过柴达木西部11个钻孔剖面冷、暖相盐类矿物环境指标细化研究,首次揭示了从第四纪早期2.01百万年始,柴达木西部则出现了反映冬季风强盛的冷期沉积,断续至今有15个冷期之多。与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冷事件可大致进行对比,发现柴达木盐盆呈反“S”迁聚规律,形成两个成钾聚集区,构成多级盐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