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联动”瓜熟蒂落——资源山东建设实践纪实(中)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杨智峰 赵腊平
发布时间:2013-01-31
“从一系列的调研、不断地征求意见、反复地论证,一直到战略的提出,资源山东建设战略集中了很多老专家、老同志和全体地矿人的智慧,我只是起了一个汇总和概括的作用。”郑金兰局长在她的《地矿手记》中说。
资源山东建设战略不仅很快得到了山东省地矿局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拥护和响应,也得到了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成为全省一大战略,赢得了省直有关部门的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并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关注。
知己知彼,抢抓机遇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用5年的时间创造10万亿元的潜在经济价值,相当于要用5年时间干完50年的活儿。任何人都知道,这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得了的。但山东省地矿局的一班人深知,资源山东建设战略已经没有退路。这就像是工程竞标,标的即已亮出,就只得背水一战,开弓没有回头箭!
当然,山东省地矿局的一班人也看到了实施资源山东建设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首先,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资源安全和地质工作,地质找矿工作的社会环境趋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地质工作,要求努力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地质工作的投入,并启动了资源保障工程。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地矿工作非常关心与支持,资源山东建设也已列入山东省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准备出台一系列进一步推进资源山东建设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无论是从国际、国内的市场来看,还是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来看,刚性需求都是长期而且不可逆转的。国外,尽管遭遇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但由于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的消耗并没有放缓,世界范围内资源供需形势紧张的状况短期内不会改变;国内,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加速,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山东,一方面,作为一个加工制造业大省,主要矿产资源紧缺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经济社会运行的“瓶颈”,如果找矿没有大的突破,势必影响到山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另一方面,山东的地质找矿程度虽然比较高,500米以上的矿产勘查已基本结束,但深部找矿潜力大,特别是在地下500米~1500米范围内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金矿潜在资源量大约4000吨,铁矿50亿吨以上,煤矿140亿吨,铜矿、铅锌、石墨、石膏等都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地热资源、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
其三,随着《决定》的出台,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地质工作的春天来了,找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找矿,而且都有一种紧迫感,都在为如何加快步伐找矿,如何尽快找到大矿、好矿而着急。只要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朝着一个大目标,即为解决全省矿产资源紧张的问题做出新贡献。
其四,人才技术实力强,比较优势突出。山东省地矿局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同时创造了“焦家式蚀变岩型”金矿找矿理论,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局在金、金刚石、宝石、煤、铁、多金属找矿技术和物化探、测绘、水工环勘查技术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我国西部省区矿产资源丰富,但地质工作程度低,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缺乏。而这些正好是山东省地矿局的强项。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当时正是世界金融危机发生、蔓延的时候,国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很多矿业公司甚至跨国公司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困境,急需中国的资本与技术。只要准确把握国际矿产资源供需变化的大局,化危为机,就能抓住契机,打进国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夺得一席之地。
其五,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造就了一支坚韧不拔、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地质队伍。多少年来,为了国家的地矿事业和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山东地矿人胸怀理想,矢志不渝,坦然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不断挑战生理和心理极限。上高原、进荒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哪里最艰苦,他们就出现在哪里。他们有的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地质事业,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先后涌现出全国惟一的英雄地质队——山东地质六队和5个部级找矿功勋单位,涌现出无数功勋卓著、可歌可泣的先进单位和模范个人。
“资源山东建设战略也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完善的过程。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省内的深部找矿,省外的合作勘查与开发,还是远渡重洋到国外找矿,建立资源基地,都凝结着山东地矿人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异乎寻常的艰辛与富有远见的聪明才智。”郑金兰对记者说。
记者发现,这位女局长不愿谈论自己,但一谈到山东地矿人就会滔滔不绝,而且眼睛放光,弥满深情。
实施“三线联动”
为确保资源山东建设战略的实现,山东省地矿局一班人将此前提出的“三条措施”进一步深化为“三条路径”,亦即“三线联动”,同步推进。具体地说,就是在省内以贯彻国务院《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为契机,加强深部找矿;在省外,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通过参与西部开发,加强和西部省份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方面的合作;在境外,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建设资源合作基地。
“三线联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也许,我们无须历数山东省地矿局在近五年多的时间里推进的“三线联动”的具体过程,包括一系列具体的举措与行动。仅从下面几个回放的镜头中,我们便可以窥见其中的奥秘——
镜头回放之一:2009年1月9日上午,山东省地矿局会议室显得紧张而又忙碌。《山东省莱州市焦家金矿床深部详查报告》评审会在这里召开。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来自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山东省国土资源评审中心的评审专家做出结论:焦家金矿床深部探获金金属量105吨。加上中浅部探获的资源储量,整个焦家金矿床金金属量超过230吨,焦家金矿床已经成为世界级超大型金矿床。
这是继2007年秋季媒体发布“山东六院在莱州寺庄发现储量51.83吨特大型金矿,潜在的经济价值达80多亿元,率先在全国实现了攻深找盲的重大突破”的消息短短一年之后,山东六院再次捧出的一个更大个儿的“金娃娃”!
2011年4月28日,中国矿业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一篇由记者实地采写的题为《百吨“金娃娃”诞生记》的长篇通讯,详尽地追述了这个真实的故事。
寺庄会战发现的特大型金矿也是山东省地矿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并实施资源山东建设战略以后取得的首个深部找矿的重大成果。它在六院乃至山东地矿历史上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得知这一消息后,温家宝总理欣喜万分,在六院报喜的信函上作了这样的批示:“请国土资源部转告山东六队职工,祝贺他们在金矿勘探中取得重大发现,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
山东六院的前身是山东省地质六队。自1958年成立以来,他们共在胶东大地探明特(超)大型金矿12处、大型金矿8处、中小型金矿50多处,累计提交黄金储量1400多吨,相当于同期全国探明黄金储量的1/4。这支队伍以卓著的找矿业绩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惟一一支“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
事实上,在寺庄发现特大型金矿之后,山东六院一班人及专家就已开始琢磨,寺庄能发现特大型金矿,那么在寺庄北面的焦家深部会不会也有奇迹出现呢?大家认为,由于种种原因,以往山东地质工作主要限于500米以浅,深部工作程度低,有些成矿带深部的地质找矿工作基本还是空白。据专家预测,根据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胶东三大成矿带蕴藏着近4000吨潜在金矿资源。而过去50年里,山东累计探明的黄金储量只有1000多吨。这就意味着还有近3000吨的储量没有被发现。
六院提出的在焦家展开深部探矿会战的设想很快就得到了山东省地矿局的赞同。2007年11月5日,六院召开焦家深部探矿会战动员大会,成立了会战指挥部,时任院长王其鸿任总指挥。地、水、测、探人员整装开赴矿区,组织9台钻机参战。
会战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期间,八九台钻机同时开工,最多时达12台钻机。繁重的工作任务让谁都顾不上回家。中国矿业报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海边的夏天,白天阳光炙烤,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晒得黝黑,有的甚至晒脱一层皮;晚上的矿区工地上,蚊虫肆虐,叮得人满身大包。到了冬天,海风一吹,队员们的脸、手和耳朵都冻裂了。带着咸味的海风吹来,又干又疼。然而,六院人全扛住了。
入冬以后,最难的就是挖泥浆池了。一镐下去,已经冰冻的地面上只留下一道白白的印子,震得手臂生疼,没几下手上就磨起了血泡。血水染红了镐把,却没有人叫苦。时任会战副总指挥姜洪利为了在会战第一现场离孔位最近、工作研究方便,每天与测量、水文地质技术人员吃住在一起。
六院院长崔书学告记记者,山东省地矿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并实施资源山东建设战略以后,省内深部找矿成为“省内、省外、境外”三线联动的立足点。山东省地矿局机关和六队的技术力量联合,成立了深部找金理论攻关小组,在对胶东金矿找矿成果、控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和攻关的基础上,提出“阶梯式”成矿模式,使“焦家式”成矿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据介绍,山东六院继2007年9月、2008年相继在寺庄和焦家深部探明两个超大型金矿后,2009年,又在马塘深部找到储量126吨的超大型金矿。随后的两年,两个尚未完成详查的深部探矿项目再传捷报,控制的金资源储量已达到特大型规模,且进一步扩大资源储量的前景非常明朗,目前控制的金资源储量已超过300吨。
专家评价,六队的找矿突破,在胶东“金库”500米以下的第二找矿空间,敲开了一扇大门——一个储量更大的“深部金库”雏形展现在人们面前。山东省地矿局充分发挥六队的引领作用,协调组织局属第三地质大队等单位走进这扇大门,为山金、招金及莱州市、招远市属企业探明黄金储量500余吨。仅以现在找矿成果看,这个仅有雏形的“深部金库”的黄金资源储量,已超过了1500吨!这创造了世界找金史上的奇迹。
资料显示,形成胶东“金库”的焦家、招平、三山岛三条成矿带尽管在地面十几千米以下,但有着相同的地质构造和成矿地质条件,且在地下可能属于同一条构造带。三条成矿带的总长度也超过了70千米。上世纪80年代,山东省地矿局曾预测胶东地区金矿成矿深度可达-3000米左右,金资源储藏量约为3000多吨。而近些年的实践证明,这个“深部金库”到底有多大,人们现在还无法预料。
点评:资源山东建设推出并实施的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山东省地矿局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深部找矿的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全国率先实现突破,发现了胶东几个特大型金矿和济宁特大型铁矿等,成为全国深部找矿的典范;同时,他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和山东省实施黄、蓝两大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级战略,被称为“‘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的机遇,积极参与山东省内重点区域和项目建设,圆满完成了山东省委、省政府安排的地质灾害治理、抗旱打井等重点工作,地质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镜头回放之二:2007年8月8日上午,山东省地质测绘院内很是有点节日的气氛:干部职工个个喜气洋洋,礼仪小姐身着盛装,主席台中央上摆放着几盆鲜花。伴随着欢快的乐曲,山东省地质测绘院与新疆友科煤业有限公司举行了新疆准东煤田探矿权转让签字仪式隆重举行。
在山东省地矿局局长、党委书记郑金兰,山东省地矿局副局长伊丕厚,新疆友科煤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卢思波,山东省地矿局机关有关处室负责人及山东省地质测绘院中层以上干部的见证下,山东省地质测绘院院长丁峰与新疆友科煤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边伟在探矿权转让合同上签了字。
这是山东省地质测绘院建院近50年来签订的金额最大的一份合同,是该院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挖”到的“第一桶金”。也是山东省地矿局自推出与实施资源山东建设特别是“三线联动”后不久在省外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山东省地质测绘院的传统主业是从事测量与绘图,之前从未涉足过地质勘查与矿权经营方面的业务。现在,他们通过积极引进优秀的地质找矿人才,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很快见到了实效。新疆准东特大型煤田,就是他们在西部找矿的重大发现。
准东煤田矿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侧、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煤田面积118平方千米,煤炭储量33.12亿吨,煤质好,热值高,有害元素少,属于优质动力煤。矿区距离木垒县城80千米,距离乌鲁木齐280千米,有简易公路和外地连接,且地势平坦,易于开采和运输。
准东煤田发现后,山东省地质测绘院积极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争取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且初步完成了矿区内的基建、供水、交通、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的工作。同时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和许多知名的大公司进行了广泛接触和联系,最终选定了具有先进的煤化工技术和雄厚资金的友科煤业有限公司。通过与友科煤业合作,山东省地质测绘院缓解了发展资金不足的瓶颈,可以更好地推进新项目的勘查与开发。
据说,山东省地质测绘院和友科煤业签订探矿权转让合同后,郑金兰曾因为高兴当场吟诵了据称是古代儒生邵雍所作的一首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以示祝贺。当晚,郑金兰还在台历上写了一句话:“测绘院有了亭台六七座,必定引出八九十枝花啊!”
点评:在实施“三线联动”过程中,山东省地矿局紧紧把握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组织几千名职工深入西部几个重点省区,抢抓了一批优质矿权,发现了储量可观的矿产资源,并与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地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与一批大企业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还为山东省内企业建立了一大批优质资源接续基地。
镜头回放之三:2007年12月6日晚。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餐厅。一位名叫苏哈托的老先生在这里专门设宴盛情招待来自山东省地矿局的朋友们。晚宴的主食是一种叫“英吉拉”的煎饼。餐桌上点着蜡烛和松香,旁边还有具有浓郁的非洲特色的民族舞蹈在上演,可以边吃边欣赏。
据介绍,这种名叫“英吉拉”的煎饼厚厚的、黏黏的,和山东的大煎饼完全不是一回事。煎饼的味道不好,太酸,咬一口在嘴里,越嚼越难以下咽。
可苏哈托老先生吃得津津有味,边吃还边问郑金兰:“好吃吗?”
望着老人慈祥的面容,郑金兰赶忙点头说:“好吃!好吃!”
就这样,郑金兰坚持吃了一大卷这种又酸又甜的煎饼,由于胃里不舒服,不一会儿就想吐。幸亏喝下一瓶苏打水,才没有吐出来。事后,有人开玩笑说:看来吃饭里头有友谊与合作,就得讲政治,也得讲牺牲。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从头说起……
2007年12月初,作为山东省赴非洲矿业经贸考察团的成员,郑金兰一行抵达埃塞俄比亚。此行的目的是考察矿区,洽谈合作,并和当地一家具有背景和实力的公司——埃富特集团签订有关矿产勘查和开发的合作协议。
山东省地矿局鲁北院与地矿工程集团公司在2005年就已走进埃塞俄比亚,主要开展打井供水和煤田勘探活动,现已完成了雅峪地区磷肥煤田地质勘探和奥罗摩州的供水项目,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已选择埃富特集团伊扎纳矿业公司的5个探矿权区块进行野外踏勘,并实地察看了探矿登记区的地层、岩石、构造和矿化点分布情况,采集了标本,进行了测试化验。
12月6日是和埃富特集团签订合作协议的日子。郑金兰一行先拜会了埃富特集团的总裁,就是前面提到的苏哈托老先生。
苏哈托老先生当时74岁,在埃塞俄比亚是个具有崇高威望的传奇人物。据大使馆的同志介绍,苏哈托在埃塞俄比亚内战时期,是靠学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起家的,一步一步打进城里,夺取全国政权。本来该由老先生来执掌这个国家了,可老人家却做出了一个叫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毅然把大位让给了自己的学生——时任总理梅莱斯。老先生开始专心经营这家大集团公司。老先生对加快国家经济发展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他对中国加快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的经验赞不绝口。老人家说,他要通过办实业来振兴老区,为尚在贫困中的父老兄弟造福。
埃富特集团现在下辖12个规模较大的公司,几乎涵盖了国家经济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矿业开发、机械制造、工程建设和农业开发等,实力可想而知。
这次山东省地矿局和埃富特集团签署了关于成立5个矿业开发合资公司的协议,并初步确定双方合作勘查开发的矿权有6个,其中山东省地矿局自己登记的有4个,共计面积达8000平方千米。
协议签署之后,苏哈托老先生很兴奋,并设晚宴招待山东省地矿局一行。于是便出现前述的一幕。
宴会结束后,老先生高兴地说,我们的民族饭,你们能吃到这种程度,实不多见。由此可见你们来埃塞俄比亚搞项目合作是心诚的——老先生果然把山东省地矿局一行吃饭的表现和日后的项目合作联系上了。
由于老先生牵线,山东省地矿局一行如约见到了埃塞俄比亚的矿产与能源部长。部长表示,山东省地矿局尽可放心在埃塞俄比亚参与开发,他们将随时提供技术和其他帮助,必要时可调集军队保证安全。
点评:2007年年底之后,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流感的双重风险,山东省地矿局一班人果断组团“走出去”。他们根据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解决急需的铁矿、钾盐矿、铝土矿、铜矿、铅锌矿、金矿、优质煤炭等七大类矿产资源为重点,以突破非洲和周边国家为主攻目标,并积极探索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矿业市场。在埃塞俄比亚、刚果(布),他们发挥技术优势,以最优惠的条件取得一批优质矿权,使境外勘查面积迅速扩大。此后,他们又通过购买、合作的形式,在澳大利亚、秘鲁等国家抢抓了一大批优质矿产资源。他们现已与20个国家合作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并建立多个国外资源基地。他们还成立了澳中矿业联合会,已有400多家企业踊跃地参加进来,成为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桥梁。
“三线联动”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了解,近5年来,山东省地矿局用于找矿项目的资金超过30亿元,地质找矿硕果累累,创造潜在经济价值20万亿元以上,是建局前50年找矿成果总和的2倍多,建成投产4座矿山。全局总收入比实施资源山东建设战略以前增长3倍多。
回过头来看,2007年年初,山东省地矿局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通过一系列的深入调研,认真总结分析了当时山东省地矿工作面临的形势:影响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地质矿产工作能够为山东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些什么?山东省地矿工作应该走什么路?怎么才能做大做强?他们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提出了“资源山东建设”的新战略。
由于这个战略思路真正体现了建立地质矿产勘查新机制的深刻内涵,符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精神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地质找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抓住了山东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瓶颈制约的牛鼻子,因此迅速上升成为山东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成为引领山东省地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总抓手。
实践证明:资源山东建设战略从调研、酝酿、论证、推出到全面实施,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已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一个全新的地勘改革与发展模式已在齐鲁大地上步入花样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