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上午,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室召开了部公益专项稀土矿山修复技术研究项目2012年度工作总结会,中心科技外事处负责人、项目课题负责人及生态环境室全体人员参加本次会议。
该项目的四个课题负责人分别根据自己负责的内容从项目概况、项目进展、项目成果、下一步工作及经费使用情况等5方面进行汇报,与会专家根据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及讨论。
课题一负责人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矿产资源研究院刘阳高级工程师对课题进展进行了介绍。课题首先对滇中-元谋-攀枝花一带钪矿床岩石中Sc的赋存状态进行了镜下切片鉴定,同时安排了锆石SHRIMP定年、黄铜矿S同位素分析和黑云母的K-Ar定年。下一步还将结合遥感影像展开研究。
课题二负责人曾普胜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组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和白云鄂博矿区的调研、采样情况,初步分析了放射性主要源自主矿体氟碳铈矿和下盘白云岩,并针对放射性污染进行下一步障技术治理展开了讨论。
课题三负责人谭科艳助理研究员明确了龙南稀土矿区主要的污染物,以及确定了部分重金属的异常,并据此提出了微生物-地球化学相结合的修复治理思路。目前该课题正在进行细菌的培养工作。
课题四负责人詹秀春研究员介绍了从镧、铈等轻稀土测试出发进行拟合推导的技术方案,提出了利用太阳能板给现场分析小仪器供电的设想,同时也分析了氟碳铈矿中F和C对测试的干扰等困难。
课题五由许春雪副研究员从候选物筛选、初值分析、形态分析方法和均匀性检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目前项目进展顺利,同时也提到存在同行比对分析任务重与经费压缩相矛盾的问题。
项目负责人刘晓端研究员最后做了总结,指出了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提出该项目的前景很好,我们的地质工作能力很强,2013年是关键的第二年,希望各课题负责人抓紧时间对照任务书执行,特别需要注意技术和经费预算方面的问题,争取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好的成果。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