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全面完成

来源:江苏地调院 作者:杨磊 陆徐荣 发布时间:2013-01-10
    近日,江苏地调院承担的《江苏平原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淮河流域)报告》通过评审,获优秀级。该项目旨在通过地下水污染调查,全面掌握区内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现状,引导人们充分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全区水资源的战略部署,从而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年来,项目组完成1:2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48400km2、1:5万地下水污染调查面积2100km2、水质无机分析1505组、水质有机分析1577组、土壤样3组,对淮河流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现状进行了全面总结,综合评价了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建立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编制了浅层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

    一是通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大量水质资料的分析对比,采用统计、比拟等方法获取了地下水背景值,与本世纪初、现状进行分析对比,对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现状进行了单指标、分类、综合等各层次的评价,提高了地下水质量的研究程度。

    二是全面分析研究了工作区地下水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土壤中不同元素含量与地下水水质的关系,探讨了地下水与介质交换关系,研究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的差异,揭示了地下水水质的形成规律及污染特征。

    三是通过七里沟岩溶水水源地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水流模型、水质运移模型建设,系统探索了四氯化碳在岩溶地下水系统中的演变规律;选择盱眙沿淮地区为典型场地,分析了淮河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排泄关系,以及淮河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特征,为地下水污染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四是在全面研究江苏平原地区(淮河流域)污染源分布、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通过Piper三线图、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系统探讨了区域地下水演化规律,揭示了开发利用条件下地下水水质变化规律,为全面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资源提供了依据。

    五是在地下水防污性能、污染源荷载和地下水功能评价基础上,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应用综合指数法完成了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划分结果合理,可作为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