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在“天然地质博物馆”学习成长

——吉林省第四地质调查所青海雁石坪区调项目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金航 发布时间:2013-01-08
  他们当中既有20多岁的年轻队员,也有50多岁的老地质队员。他们平凡得像一块块普通的岩石标本,却有着无坚不摧的信心,用真情化作了绚丽的“高原彩虹”。他们就是承担着青海省15万雁石坪地区六幅区调项目的吉林省第四地质调查所第一地调队的全体队员们。

  天气、地形、野兽,个个都是关卡

  以6604米唐古拉山主脉为脊,无数大小山峰连绵起伏,逐渐下降到店北的4704多米、唐南的4500多米,形成“屋脊”状,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工作区隶属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雁石坪镇管辖,海拔4800多米,由山地、宽谷、盆地和冰原等地貌景观组成。雁石坪镇位于唐古拉山附近。队员们要在这里3年时间内完成地质调查总面积为2600平方公里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查明测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特征及成矿地质背景。

  恶劣的自然条件为地质工作者们设置了一道道“门槛”。区内交通极为困难,部分地区只能以牦牛、马匹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区内无常住人口,仅每年夏季有少数游牧民和采金者在区内活动。所需一切生活和工作物资均须从格尔木市、安多县城和外地采购,而调查区距离格尔木市直线距离约520千米,距离西藏安多县直线距离约220千米。第一地调队队长吴玉诗说,自己在这支队伍中已经工作了9个年头,但这个工区自然条件的艰苦,让他这样的“老高原人”也始料未及。

  2012年5月10日,队员们分乘2辆越野车和一辆大卡车,携带着必要的仪器设备,经历了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来到拉萨。经过几天的短暂适应,5月24日,他们定居在了离雁石坪有十多公里、海拔4800多米山坡间的一个避风处。这里很安静,趁天还没黑下来,吴玉诗队长带领队员们搭起了帐篷,并在100多米处找到了水源。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站在原地不动,也像是在平原上扛着50公斤重的重物一样累,更何况还要在这里进行体力劳动。到驻地才一天,他们的嘴唇就干裂出血口子,白天强烈的紫外线也把他们的脸灼成“高原红”。夜晚的严寒使帐篷檐上挂满了“冰凌柱子”。

  这里气候恶劣多变,队员们常常遭遇雨雪和冰雹的袭击。他们的野外作业记录本每翻一两页就能发现有被雨雪打湿后形成的褶皱。项目工区内地形复杂,山体高度落差达1300米,山顶还有常年积雪覆盖,山体风化严重,表面基本都是碎石,行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地质队员们每天背着20多斤重的装备,走上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翻越几个山头、穿过几个山谷,才能到达作业地区进行作业。遇到乱石路,队员们需要手脚并用,艰难地缓慢地爬行着。

  年轻的队员们尽管身体素质较好,但在青藏高原如此严酷的环境考验下,手被冻裂、脸被风吹脱了皮也是常有的事,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更是家常便饭,有些时候还会碰到狼、熊等凶猛动物。2012年6月5日,队员李东宇像往常一样进行着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快爬到一个山脊时,他听见山脊后的山坡上传来一阵山石滚落的声音。难道对面有人?想到这,他快走几步爬到了山脊上,往下望去。这一望把他吓了一跳:一头1米多高的黑熊正在离他百八十米的地方往上爬呢。他赶紧拉上民工往回跑。如果那天他爬得慢点,与黑熊在山脊相遇,后果不堪设想。

  2012年7月初的一天,技术负责王李相带领队员王海建、马洪涛、郝延斌,在5400米的高山上进行野外填图时,突然听到一声长长的狼嚎,只见50米左右远的地方,两只狼正在恶狠狠地盯着他们。面对险情,技术负责王李相马上稳定了大家的情绪,带领队员绕路返回宿地。想到白天的情景,晚上躺在帐篷里的队员们还是有点后怕。

  棉衣、饮食、药品,健康保障无微不至

  “在这里,父母亲戚朋友指望不上,靠的就是我们相互照顾,我们就是一家人。”这是队长吴玉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吴玉诗是一位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区调项目上的优秀指挥员。他曾担任新疆白干湖—鸭子泉金铜多金属普查项目队队长,参加工作12个年头,在新疆和青藏高原一干就是9年。在青藏高原,人要么失眠或嗜睡,要么血压过高或偏低,要么便秘或腹泻,队员们的健康每天都面临挑战。吴玉诗时刻将职工生命安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提高职工肌体抗缺氧能力的药品和保暖用品一定要及时发放,必须极大限度地预防职工身体机能受到高原伤害。”他每天都要询问各种高原所需药物是不是齐全,棉衣、棉被是不是潮湿,队员帐篷里的氧气袋是不是充足,取暖的炉火是不是安全。

  人到高原由于肠胃功能降低,饭量会逐渐下降,队员们平均体重都掉10多斤以上,有些高原反应大的队员一个月就瘦了30多斤。吴玉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他的建议下,由后勤主管李爱民专门负责食品采购,定时到600多公里外的格尔木采购队员们喜欢吃的熟食、半熟食及新鲜蔬菜。看到队员们上山带的干粮吃不下,他就告诉李爱民购买面包、沙琪玛、鸡腿等食品,变着花样让队员们吃饱。

  在4800多米驻地,水的沸点只有80摄氏度,馒头怎么蒸都不熟,黏黏的很难吃。大家都能理解,可炊事员杨剡飞很着急:不能老是让大家吃生饭,时间长了身体受不了。于是他反复试验着用高压锅蒸馒头,用心琢磨着炒菜的火候,甚至在高原饭店吃饭时都要软磨硬泡赖在人家厨房好一阵子,向人家讨教做饭方法。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他已学会了高原做饭的基本常识,大家也吃到了可口的饭菜。

  跑线、采样、核对,在天然“地质博物馆”里丰富自己

  在这里,没有豪情壮语、只有真挚朴素的感情流露。在雁石坪地区的每一座高山上采集下来的每一块标本,都沁透着第一地调队全体队员的心血、见证着他们的执着。

  吴玉诗和队友们在跑路线时,不管山有多高多陡,在确保不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前提下,总是克服重重困难,千方百计完成任务。相邻路线的人员回来都要核对地层及岩性,若有不同意见,就再一起去野外实地观察,减少失误。

  憨厚、不爱说话的王李相是分队里体格最好、适应能力最强的人。可由于高原反应,他也常常头疼得几天几夜睡不着觉,出队不到一个月,就瘦了15斤。吴玉诗多次要他下山休息几天,他总是乐呵呵地说:“再坚持两天,不行我就下。”因为他知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下山休息了,他的工作就要由别人来承担。

  王海建怀着想当徐霞客式的旅行家的梦想来到了地质队,2008年成为第四地质调查所的正式一员,在新疆昆仑山高原的鸭子泉、青藏高原雁石坪等地区工作了近三年。体味风土人情、观赏奇异风景的愿望早已渐渐散去,随之而来的是要面对高原的考验。2010年,初到新疆鸭子泉时,当他看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也曾沉默着权衡去留。

  可当他看到吴玉诗在野外工作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数不胜数,多年的高海拔野外地勘作业让他留下了流鼻血的老毛病,在野外驻地频繁发作,也没叫过一声苦时;当他看到技术负责王李相,在野外驻地因高原反应长期失眠,严重时每天才睡两个小时时;当他看到很多老地质队员,在海拔5000多米高原跑路线,虽很辛苦但从未表露时,他留下了,当然也留下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但更多的还是收获。2012年,他被任命为青海省15万雁石坪地区六幅区调项目分队的副技术负责。他深感责任的重大,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今年出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竟然瘦了35斤,脸庞也被紫外线照射黝黑,但谈到项目,他依然很兴奋。他说:“分队今年的工作地域虽地处海拔高,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多,但植被覆盖稀少,地质现象出露较好,各种地质现象琳琅满目,称得上是‘地质现象博物馆’了。我要借着这个机会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能力,为实现找矿突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