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专家在京对中心完成的《小秦岭金矿带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项目进行了评审,项目成果获优秀等级。
小秦岭金矿带是我国第二大岩金产地,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后期矿业秩序混乱的典型代表,因矿业秩序混乱曾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两次曝光。2004-2005年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完成的《陕西潼关金矿区环境地质问题专题调查报告》,查明了金矿采选活动造成了两大类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南部山区矿渣型泥石流灾害其隐患危害严重,山外农业生产区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及其农作物效应突出,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问题严重,中国地质调查局要求我们继续开展小秦岭金矿带河南灵宝及陕西洛南金矿区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经过2007、2009年全面系统查明了小秦岭金矿带2000km2范围内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分布及其危害。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取得的成果,认为该项目系统地查明了小秦岭金矿带矿渣型泥石流物源(采矿废渣)的结构特征、分布范围,定量评价了矿渣型泥石流隐患沟的危险度;河水及其底泥、地下水、农田土壤、农作物及人发中重金属环境污染及其危害;提出了小秦岭金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防治对策。专家组人为项目取得以下原创性成果:(1)首次全面、系统地查明了小秦岭金矿带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获取了22000多个第一手原始调查数据;(2)研究了矿渣型泥石流的启动机理及临界参数,构建了矿渣型泥石流的形成模式;(3)将河水及其底泥、地下水、农田土壤、农作物及人发这一环境效应链作为整体,进行了汞、铅、镉等重金属迁移转化及效应研究;(4)编制出版了全国首份以矿山环境地质保护与恢复治理为主题的科普性系列宣传图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科普宣传挂图》。调查成果为类似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评价及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方法,为后续深化研究积累了重要科学数据。
依托该项目,项目培养了研究生8名,发表科技论文23篇(SCI 1篇,EI检索4篇,中文核心15篇),累计为潼关县、灵宝市成功申请了中央财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经费2.9亿元。地质调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项目创新机制,是项目的一大特点,实现了“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