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岩芯是第几回次的?”“为什么没有编录?”“提取岩芯时碎块怎么处理的?”9月4日,湖北荆州松滋市王家大湖农场内,伴随着科探井SKD1井钻机的轰鸣声,钾盐矿床专家曲懿华等质量检查组专家,一边仔细查看着岩芯箱内每一截岩芯,一边向项目组成员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也由此拉开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对《江陵古近纪盐盆地富钾卤水调查评价》项目开展的质量万里行检查。
质量管理一直是江陵钾盐研究项目组的重点工作,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全过程,项目质量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项目成员岗位责任制,建立起项目负责人、项目骨干、小组成员三级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实施技术把关、量化管理、行政监督、经济制约等。项目负责人刘成林是项目质量的直接责任人,全面行使对各工作环节、各工种质量的监督管理;项目组内部开展当天、经常性、阶段性、年度性的质量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精度和质量。
多方合作,是高效完成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途径。在项目实施工程中,江汉油田研究院和荆州采油厂提交了二维地震解译成果,为富钾卤水靶区的圈定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源航遥中心提供了江陵凹陷火山岩分布数据,为进一步研究火山岩与富钾卤水成矿的关系提供指导。
为了进一步查明卤水钾矿储层岩性,矿产资源所与锦辉公司合作开展岗钾2井抽水试验的设计和施工。这次质量检查组在岗钾2井检查时,荆州采油厂的10台大型压裂车正陆续进场,准备第二天的压裂抽水试验工作,为地下卤水研究和评价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数据支撑获取深层地下水动力参数,建立深层卤水资源量评价模型。
为进一步研究成盐成钾时期的构造—气候—沉积,成盐成钾条件与主要控制因素;矿产资源所还与锦辉公司合作开展科探井工程。设计井深2200米,取芯段为800—2200米,共取1400米岩芯,旨在查明江陵凹陷古近纪古气候和盐湖沉积环境演化及固体钾盐矿成矿可能性。科探井2012年6月8日开始实施,截至9月6日已钻至884.52米,取芯工作已提前进行,本文开头的一幕就发生在这里。
“岩芯未能及时编录,主要是为更多获取深部资料,项目组要求机台在非目的层提前取芯,技术人员未能及时赶到,所以耽误了。我们将很快补上这一课。”项目组王春连,这个两年多来一直在江陵工作的小伙子,熟悉工作的进展和细节,对专家们的提问对答如流,令专家十分满意。“不论怎样,岩芯编录工作都要在提取时及时认真,且要进行描述,尤其是有岩性、颜色等变化时要进行详细描述。”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副所长王宗起提醒道。
两天里,质量检查组奔波于相隔上百公里的科探井、岗钾1井、岗钾2井,现场检查项目野外工作情况;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审阅并核实了相关技术文件;检查了各年度设计书3份、测试分析报告18份,野外记录8本;对照项目设计检查了人员投入、工作进度、工作量完成情况,并对项目设计质量、工作质量和质量管理运行情况等进行了检查。检查组认为,该项目野外和室内工作进度均达到设计要求,部分工作量超过设计要求,实际投入人员与设计相符。野外原始资料记录内容丰富、真实可靠,野外地质现象的描述准确,符合相关规范;野外地质路线和实测剖面符合精度控制要求,样品、岩心采样编录资料完整,准确;各项地质图件的编制格式统一,图面美观、简洁、清晰,符合规范要求。项目组织管理制度健全,项目组织实施顺利,项目质量综合评定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