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寻来清泉润心田

——水环地调中心在宁夏严重缺水地区打井53眼,已全部竣工,日出水量达2.5万立方米,可解决10万人的生活饮水问题。

来源:水环地调中心 作者:杨云龙 发布时间:2012-09-14

九月的宁南大地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由水环地调中心牵头组织实施、宁夏地调院和宁夏水环院参加的“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工程”也迎来了丰收:53眼井全部竣工,其中38眼已经通过专家组验收,可以交付使用,日出水量达2.5万立方米,可解决10万人的生活饮水问题。

宁南找水项目作为水环地调中心积极参与“9+1联创齐争”惠民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早在年初的项目部署会上,地调局有关领导便提出了“争工作进度、抓质量落实、保安全生产”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水环地调中心积极与宁夏国土资源厅、宁夏地矿局等单位沟通,制定年度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心。2月份,完成野外踏勘,确定宜井位置53处;3月初,抽调一支集水文、物探、遥感、钻探各专业于一身的近40人的勘查队伍进入宁南找水一线;3月21日,第一批钻孔全面施工;4月15日,18台钻机到位;5月底累计成井30眼,6月底成井39眼,7月底成井45眼,8月底50眼……

从去年底开始的全面摸底排查,到今年初冒严寒、踏积雪的野外踏勘;从第一眼钻启动,到如今的最后一口井通过验收,蓦然回首,已是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的地质工作者们,在当地政府和百姓渴盼的眼神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找水奇迹。当看到昔日吃水困难的村民掬起清水,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时,曾经的苦难都成了过眼云烟,所有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因为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无论是我们找水打井的地质人员,还是祖祖辈辈缺水吃的百姓,没有什么比看到出水更让人高兴的了,有了水,也就有了希望,生活也就有了盼头……

西吉县硝河乡中小学:再也不用带水上学了

硝河乡中小学共有师生1200多名,学校仅有一口浅水井。说是水井,但是水量很小,一抽就干,勉强够食堂中午做饭用,孩子们想喝水,只能用矿泉水瓶或者饮料瓶,从家里带水。新修的教学楼里,干涸的水龙头寂寞地排在一边,马桶更是因为没有水而成了摆设。

项目组来到学校,经过实际勘测后,判定该区域属于河谷带松散层,赋水可能性大,决定布井开钻。经过10天的奋战,当钻到70多米的时候,出水了。大家一脸的兴奋,这口井打得太顺利了,然而喜悦还未散去,问题随之而来——出水矿化度偏高,不适合饮用。

经过项目组紧急协商,敲定了合适的水处理设备。于是又马不停蹄的联系设备来源、运输、安装、调试、检测。结果令人满意,经过水处理设备流出来的水达到了饮用水标准,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由于设备处理能力有限,井水被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处理成纯水,供大家饮用和食堂用水;一部分是未经处理的原水,供厕所冲水、绿化、打扫卫生等使用。

现在,孩子们再也不用从家里带水喝了,水龙头前也热闹了起来,时常簇拥着一群小脑袋,扫地前洒点水,也没有以前那么大的扬尘了。孩子们还在校园里种起了花,一簇簇的郁郁葱葱,吸足了水份,在阳光下热闹地生长着,与教室里传出的朗朗的读书声相映成趣。希望这甘甜的井水连同那宝贵的知识,一起滋养孩子们的心田,帮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彭阳县宽坪西村:保护好这口井,子子孙孙用下去

彭阳县红河乡宽坪西村位于河谷地带,村民呈带状分布,有1800人左右,长年饮水困难,几乎家家备有水窖。有的人家挖有浅层水井,但是水质又苦又咸,如果遇到天气稍微干旱,就是这点苦咸水也吃不到。村子的不远处有一座河坝,平日里作为村民的取水点,但是水质极差,经常漂浮有动物尸体,混杂一些动物粪便,由于条件有限,村民取回水后没有任何处理能力,简单沉淀后便作为生活用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项目组了解到情况后,来到了这里。经过实际勘测,找到了富水带,经过40天的努力,终于打出了深352米、日出水量达2163吨的优质水井,如此大的出水量让在场的技术人员也惊讶不已,好消息继续传来,经测定,井水富含锶,已经达到了矿泉水的标准。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全村,大家扶老携幼,争相一睹这眼井的风采,周围很快围满了人群,大家说着,笑着,吃了一辈子苦咸水的老人们,眼睛里泛出了泪花。抽水试验的那一天,兴奋的村民们点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握着工作人员的手紧紧不放。看着哗哗流出的矿泉水,这些吃苦咸水长大的人们,实在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此刻的心情了。

就在抽水的当天,这口井迎来了北京的客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一行来视察工作并看望大家。村民们团团围过来,诉说着自己的兴奋与激动,王学龙副局长告诉大家,一定要珍惜这口井,保护好井水,做到优水优用,长期使用下去。一位老汉激动的说,我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水,我们一定保护好这口井,子子孙孙用下去。

哗哗的流水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还有人们的欢笑声,这一切交织在一起,飘荡在村子的上空,是那么的让人温暖,并心生感动。

彭阳县黑牛沟村:结束跨省买水吃的历史

黑牛沟村地处红河流域西南部,宁夏与甘肃交界处,境内沟壑纵横,干旱少雨,村民饮水极其困难,主要饮用窖水。由于村子里没有专门的送水人员,120余户近500人要到离村15公里外的甘肃平凉高寨村拉水吃,属于真正的“跨省吃水”。

“跨省吃水”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同时还意味着吃水成本的增加。据村民反映,到甘肃高寨去买水单独的水费价格为一吨10元,而村民常驾驶农用三轮车去买水,中途要翻越高约50米的土山,来回30公里的山路下来,一吨水的总成本要达到40元左右,这对于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的村民来说,简直是不堪重负。而且,出去买水的一般是家里的男劳力,因为缺水,他们被束缚在家里,连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他们一走,家里就断了水。因为缺水,当地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就在项目组进驻该村的当天,我们便遇到了三位村民,开着农用三轮车,排成一队去买水。我们跟随他们来到了甘肃平凉高寨村,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一对来此买水的姐弟,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们是推着架子车,人力拉水。小小的架子车,夹在一排等待买水的农用三轮车中间,看得每个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灌满水后,弟弟在前面拉,姐姐在后面推,前面是50米高的土坡和15公里长的山路……

2011年9月20日,国土部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的崔英主任响应国土资源部的“三同”号召,来到黑牛沟村,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切实体会到村民饮水的困难与生活的艰辛,并深切感受到一眼好井对于黑牛沟村村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由崔英主任从中联系,水环地调中心快速跟进,派专家来到这里,经过实地踏勘后,很快便确定了井位,并最终成功打了一眼深350.13米的机井,日出水量达432.19m3,水质好,水量大,彻底结束了村民翻山跨省买水吃的历史。

有了水便有了希望,从拉水吃的奔波中解放出来的村民,已经开始琢磨致富的门路,而那对拉水的姐弟,也终于摆脱了那种超体能的劳动,或许他们的童年深深地印上了缺水的烙印,但是从此以后,他们终于告别了缺水的历史,这口井将为他俩,以及其他村民未来的日子带来怎样的影响,谁又能说得清呢……

不到一年的时间,40多名技术人员,53口井,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0万人的饮水有了保障。在这里,每一个村庄都有一部缺水的历史,每一口井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了我们找水打井队伍的出现,故事的开端是心酸和无奈,故事的结局是欣慰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