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黄土堆积区气候变化环境效应调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来源:水环所 作者:石迎春 发布时间:2012-09-11

日前,随着最后一批黄土岩芯运抵正定,标志着水环所承担的“黄土堆积区气候变化环境效应调查”项目野外工作圆满结束。

该项目总体目标任务是从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区域环境效应角度,复建黄土典型堆积区古气候环境演化架构和气候转型模式,识别突变(灾变)事件并分析其机理,建立该黄土典型堆积区定量地貌演化模式,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翔实的黄土地区基础地质资料。

截至今年9月,项目组野外工作历时10个月,共完成环境钻探孔18个,总进尺1945.5m,平均岩芯采取率在95%以上;河谷断面测量剖面9条,总长度50.76m;激电测深点60个,高密度电法剖面38条;区域专项环境地质调查点1399个,路线长度6084km,覆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野外工作涵盖了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和台地等典型地貌类型区。通过开展以上工作,取得重要性阶段成果:

一是采集了大量地层序列完整,时代连续的黄土岩芯,并将对钻孔样品进行粒度、环境磁学、地球化学及各种矿物组成等各种古气候代用指标进行相关的测试工作,为恢复洛河流域第四纪以来古气候环境演化格局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基本查明了洛河流域黄土-古土壤序列堆积的区域特征,第三系红粘土及下伏基岩的出露情况,为第四纪以来黄土堆积及古地貌演化的定量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三是初步查明了洛河流域的河流阶地发育状况。洛河主河道内发育5级阶地,支流河道内分别发育2-5级阶地。其中3-5级阶地多为基座阶地,多由构造运动产生,而1-2级阶地多为堆积阶地,主要由气候变化产生。

四是首次以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场”,高精度采集了大量地层序列完整,时代连续的黄土岩芯,实现了由具体“点”(典型剖面)到“面”(整体区域)的研究方法的改变;同时结合河流断面的调查及高密度物探测量,进行横向空间和纵向时间的对比分析,以探讨流域内的全新世气候变化时空特征规律,恢复典型事件的古气候空间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