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主办的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座谈会在成都召开,进一步明确西南地质灾害工作的方向、目标、思路及下一步工作重点,并提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地方政府需求,增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深度与学科引领性,努力实现西南地区防灾减灾关键问题的突破。
受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共同影响,我国西南山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广泛。据初步统计,在西南山区,仅四川省地质灾害点就达36754处,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尤其是近年来,西南山区严重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问题已严重阻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据了解,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西南山区先后开展了11O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防治技术方法的研究与示范工作,基本查清了西南地质灾害易发区424个县(市、区)地灾分布情况;查明了甘孜地区、云南哀牢山地区、攀西地区、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乌江流域等47个县(市、区)地灾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并进行了易发性、危险性区划与评价以及防治规划与评价,完善了防灾预案和群测群防体系;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建立了单点地质灾害和区域地质灾害相结合、降雨和地质环境相结合的综合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平台;选取磨西河流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示范区泥石流灾害防治措施和防治体系,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等先后在震区44个县(市、区)开展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汛期排查、详细调查等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在地质灾害高发区安置大量预警设备,对8OOO余户近5万人提出了搬迁避让的建议。
西南山区地质灾害分布点多面广、类型多、危害重、形成机理差异大,尽管已开展了大量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也取得了积极实效,但与会专家认为,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部署的力度和保障性仍有待提升,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同地方的整体推动不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深度与学科引领性有待增强,需求愈加迫切。一是西部开发战略实施与西南山区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成果的支撑。二是西南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需要对地质灾害的发育条件与成灾机理进行深入研究。三是面对每年大量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相关的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工作需要不断跟进。四是西南山区重大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链式效应与断链对策等重要地质灾害问题,亟待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撑。五是迫切需要与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相关技术要求或规范的指导。
围绕急需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和地方政府需求,成都地调中心在会上提出,将坚持“以防灾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减灾为主线,以服务减灾为准绳”的原则,凝练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关键问题和难题,把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发展方向与需求,地调与科研相结合,加强地方衔接,开展西南山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西南山区小流域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与早期识别、川滇山区重点城镇地质灾害勘查与风险管理、西南山区重大地质灾害成灾理论与综合防治模式研究以及成渝经济区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等,全力推进西南地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域研究、重点地区灾害监测与气象预警研究、高风险区地质灾害评价与风险调控等工作,发挥基础性、引领性和科技性支撑作用,实现西南地区防灾减灾关键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