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平均品位达47.07%、最高品位68.54%的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昌江县石碌铁矿,有“亚洲第一富铁矿”的美誉。然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开采,石碌铁矿可采资源一度面临枯竭,2006年进入了中度危机矿山之列。 资源有限,创造无限。在实施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拓展深部矿产资源,引进先进技术,将资源回收再利用发挥到极致的过程中,石碌铁矿完成了一次蜕变。如今,其产值利润率、铁矿石回采率等多项指标均达到了全国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先后荣获了“全国冶金矿山优秀厂矿”、“海南省工业经济发展十大功勋企业”等称号。今年5月,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昌江县石碌铁矿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是该省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单位。 资源利用:千万吨贫矿由废变宝 石碌铁矿计划年开采铁矿石量460万吨,受资源约束及市场因素影响,近几年铁矿石实际开采量略有下降。矿山开采50多年来,大量中低品位铁矿石因含铁量低、杂质高而堆储闲置。盘活现有矿石,成为石碌铁矿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之举。 2007年,公司建设了110万吨贫矿选矿厂,对中低品位贫矿、高硫矿资源进行深加工。项目投产后,年均生产品位63%的铁精矿50万吨左右。为充分利用贫矿资源,公司及时加大投入进行贫矿精选的技术攻关和设备改造,将原设计入选矿石品位平均下调了3~4个百分点,加大了低品位矿石的配入量。近五年来,采场产生的贫矿全部被利用,实现贫矿零堆积,原有存矿逐步利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提高选矿技术,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赣州金环磁选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完成了《应用SLon-2500强磁——离心分离新技术从海矿铁矿中回收铁金属资源工业试验》项目等科研课题,成功解决了尾矿中微细颗粒铁矿物长期不能回收利用的技术难题,为低品位赤铁矿的选矿提供了新技术方案。这一项目获得了2009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走进贫矿选矿厂作业现场,30多米高的车间里,8台巨型强磁选机上下一字排开,轰轰运转,墨色的矿浆在浮选机承浆槽中来回翻滚,完成硫、硅等杂质的脱离。锥形浓缩池里,搅拌机在缓慢“画圈”浓缩精矿。车间主任黎树德介绍说,浓缩池里浓度高的矿浆下沉10米后,直接通过泵排放到尾矿库里;浮在上面的经过滤机脱水成为产品,而且,选矿车间90%的废水可以循环再利用,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自打贫矿选矿厂建成,“过去生产50多年堆储的1200多万吨贫矿,都已经回收利用了。”黎树德说,“项目年均利润总额达6328万元,不仅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安排了矿山部分富余人员就业。” 技术的革新,不仅让死矿、呆矿“活”起来,更让石碌铁矿走出了一条深加工、高产出、低消耗的绿色发展之路。 边坡治理:钢锚索筑牢地质环境安全网 石碌矿区是一座现代化开采的大型露天矿山,主要有北一、南矿、枫树下和正美山4个采场。铁路、公路联合运输是采场主要的交通方式。 登上采矿生产调度楼楼顶,一座气势恢弘的露天采场映入眼帘:自东向西的山麓,张开臂膀把整个矿区紧紧抱在怀里。螺旋式的采矿平台,从石碌岭自上而下盘旋至采场深处,星点般的铲装车、挖掘机沿着这条S形长廊缓缓而行;一列列长龙般的电机车,载满矿石呼啸而过;红褐色的主井,浅灰的附井、进风井掩映在绿色植被中。这便是石碌铁矿的主采场——北一采场,整个矿区80%的矿石都从这里产出。 和大多数露天采场一样,这样一个漏斗状的大采坑,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早在2007年公司便委托海南省有色探矿技术研究院编制了《石碌铁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计划投资6109万元,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西帮是北一采场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区。坡度陡,风化程度高,塌方严重,严重威胁下方作业安全。”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明东介绍。自2004年以来,海南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申请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2310万元,用于矿区地质灾害防治。公司委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对北一采场西帮的稳定性进行专业研究并提出治理方案,2007~2009年,陆续筹资3980万元,对北一采场西帮滑坡体、西帮边坡进行综合治理。 顺着他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不远方有一处100多米高、足球场大小的山坡,被大片“网格”均匀覆盖。“每个‘网格’都是用钢锚索打进去,相当于用长钉把风化的岩石固定在岩体上,待水泥喷浆完毕后,将形成一张牢固的‘天网’,网牢可能垮塌的碎石。”刘明东说。此外,公司还对采场边坡大片裸露地表进行复垦绿化,并在周边设置截洪沟、拦水坝,完整的防洪排水系统拦截了降雨径流水对边坡岩体的浸泡,避免了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矿山开发过程中,把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有机结合的石碌铁矿,连续三年未发生重大地质灾害。 土地复垦:废石堆上果香飘 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美称,这里四季常温,雨量充沛,是植物生长的乐园。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为矿山土地复垦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黄厚敬介绍,公司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与水土保持,在矿山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对适用营养的土层剥离,专门运至排土场暂时堆放;对适用做矿山道路垫层、水沟挡墙片石的剥离岩石加以回收,减少采场固体废物的排放量。 记者在土地复垦总体规划方案上看到,不同形状大小的绿点和网格,覆盖了整个矿区。“我们现在所处的第八排土场,目前主要种植各类果树。”黄厚敬说。 一排排绿油油的火龙果树从地里钻出,直挺的立柱边摇曳着肥厚的叶茎,淡黄色的花朵、火红色的果实挂满枝头;小碗粗细的木瓜树结满了浑圆的木瓜,晶莹透亮……很难想象眼前的果园曾经是一片堆满各种固体垃圾的废石坑。复垦工程实施后,这里种上了火龙果、番石榴、龙眼等一批果树,不仅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丰收的瓜果还能作为福利分发给矿区职工。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石碌铁矿多管齐下,在主要工业场地周围、道路两旁、车间前后可利用处种上了乔木、灌木;与昌江县国土资源局签订矿山复垦环保协议书,分阶段缴纳复垦保证金;公司总部与所属二级单位签订绿化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义务及考核办法,确保矿山复垦工作有序进行。 截至2011年8月底,矿区排土场复垦面积106万平方米,共种植47万株各类果树及经济树苗,通过企业自筹、中央财政补助等方式,累计投入资金约990万元。矿区复垦绿化率高达85.64%。 绿色的脚步持续前进。8月21日,由共青团海南省委、海南省青年联合会、海南省青少年希望基金会和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海南矿业“聚力青春·绿化宝岛”共建共青林植树活动,2.4万株树苗又为矿区披上新绿装。 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促发展 走在石碌矿区,阳光、活力的气息扑面而来。办公楼、职工宿舍、观景台处处都有绿的印记: 直冲云霄的霸王棕、鱼尾葵与色彩斑斓的鸡冠花、三角梅搭配,被精心修剪成各式各样的灌木丛,布满每个角落。路的尽头,蓝色洒水车在尽情喷洒,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网球场、矿山公园、海钢广场、老干部休闲中心一应俱全。天桥上、小道边,身着浅蓝色统一制服的职工们神采奕奕,三两结伴骑着电动车奔向厂房。 矿山美,美在环境,美在人。刘明东认为,绿色矿山不仅展现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创新这类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软实力——企业文化,社会责任。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着力打造一支团结进取、求真务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公司设立培训中心,以推行矿务公开民主管理为手段,全方位打造企业文化平台。通过开展文体活动、岗位技能比武、安全演讲等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现有技术人员767名,其中高级职称83名,中级职称396名,他们中有6人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海南省委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等荣誉称号,一名一线员工还光荣当选了党的十八大代表。 在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公司积极回馈社会,为汶川灾区恢复和海南水灾捐款;派干部进驻周边农村,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与地方公安机关及边防、武警等驻军共同创建平安矿区、平安社区。 在矿业改革发展大潮中,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昌江县石碌铁矿踌躇满志,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