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实施的地调计划项目《重点地区岩溶塌陷调查》2012年上半年取得初步成果。项目系统收集、总结了国内外文献资料,组织力量编制和及时推出了《1:50000岩溶塌陷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导则》,明确了技术标准,填补国内空白。
据了解,项目组通过我国岩溶塌陷高发片区的调研,编写了今后5年岩溶塌陷调查的工作规划的部署方案。构想是2013—2015年为调查示范阶段, 2016—2020年为全面调查阶段,全面掌握了我国岩溶塌陷的发育分布规律;设计制作了1:50000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野外数据卡片录入系统”(试用版),方便了项目工作人员野外调查工作,提高了调查工作的标准化和可靠性;通过调查,初步掌握湘中、武汉、广西、珠三角等重点区岩溶塌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岩溶塌陷的发育分布特征、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掌握了调查区的重大岩溶塌陷事件,开展了典型区岩溶塌陷系统剖析,建立了岩溶塌陷发育地质模式和动力学模式
项目组还采用地面调查、钻探、物探、监测等方法,初步建立了“粘土+灰岩+岩溶水等的5种岩溶塌陷发育地质模式。初步建立了岩溶塌陷发育的水力学判据的室内测定方法,设计制作了原状土样渗透变形试验装置,可提供岩溶塌陷发育的临界判据;开展了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反射法、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高精度布格重力微动等多方法的岩溶塌陷物探试验与对比研究,积极探索效果显著、施工简单、成本低、费时短、对环境没有影响的组合探测方法,已在广西来宾试验区取得成效,经检验的物探结果有较高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