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发现
东北平原区是我国最大土壤碳源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苏橹萱
发布时间:2012-08-06
记者近日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获悉,《中国地质碳汇潜力研究》项目组通过9省9种土壤的试验发现,东北平原区是我国最大的土壤碳源。
2012年上半年,项目组进一步开展了九省九种土壤30个试验区野外工作,获得主要土壤类型土壤碳变化规律,估算了现有土地利用方式下主要农耕区土壤实际固碳潜力。利用我国土壤第二次普查和地质大调查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及各省2008年土地质量评估资料,项目组研究了近30年来我国土壤碳库变化规律,确定了我国主要农耕区九省九种典型土壤近30年来最大固碳潜力;在我国中东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完成区、黑龙江乌裕尔流域、北方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土壤碳库研究区开展主要土壤类型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碳库分布规律、固碳速率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了土壤碳汇源转化情况与影响因素研究;开展了三江地区土壤碳时空变化规律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并建立了3个土壤碳通量自动测量站,形成了远程通信网络和土壤呼吸监测网站雏形;完成了珠江上游流域1:25万碳汇调查面积5万多平方千米,新建地质碳汇观测站四处。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土壤最大的碳源在东北平原区,但其构成原因超过一半是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只有45%归因于人为的土地利用变化。由于农业耕作水平的提高,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农田土壤起到了土壤碳汇的作用。而长江、黄河和珠江水系上游土壤有机碳明显减少,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造成的。
调查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碳汇的影响很大,从石漠化到灌丛到次生林地,由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可增加2到8倍。从耕地演化到次生林地,由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每年每平方千米可提高5.71~7.02 吨。同时,我国岩溶地区土壤的溶解有机碳含量是酸性土的1/5,每公顷土壤添加50吨污泥,6个月后每公斤土壤中有机碳平均可增加1.7克。因此,用污泥改良岩溶土壤,不但能够改良土壤性能,而且可大大提高土壤的碳汇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