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大地风正劲
——重庆市地勘局川东南队地质找矿纪略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白文起 郑小兰 刘兰宁
发布时间:2012-07-25
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万千游人望山兴叹;今日找矿之风劲吹巴蜀大地,满山地勘学人俱欢颜。
“十一五”以来,川东南地质队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确定了“以地矿工作为支撑,建设市场稳步发展”的新思路,找矿足迹遍及重庆、西藏、青海及赞比亚、埃塞俄比亚等地,承担项目80多个,探获一批大中型矿产地。
川东南队队长蒋宗强说,“坚持地质找矿新思路,要在保障需求上下功夫,着力探明矿山可开发利用资源储量,让勘查成果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呆矿”唤醒聚燎原之势
“依托现有钢铁工业基础,重组提升,集中布局,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努力建设黑色冶金基地”。这是重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的发展目标,但长期以来“只见星星,不见月亮”的找矿现实,让“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巫山县就已发现赤铁矿床,但铁矿中磷含量较高,苦于开发利用中脱磷技术不过关,找矿勘查只能草草收兵,这个矿床便成了“呆矿”,也成了川东南队的一块“心病”。
随着我国炼铁脱磷技术的逐渐成熟,该队又萌生了唤醒这个“呆矿”的想法。2006年6月,川东南队对巫山县桃花赤铁矿进行详查。
桃花赤铁矿区,28.75平方公里,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开展地质工作比较困难。地勘队员通过矿区地形地质测量、实验室扩大流程试验及工艺研究,矿体评价预测资源储量过亿吨,结束了重庆没有大型铁矿的历史。
资源储量过亿吨的消息引起了钢铁企业的浓厚兴趣。2008年,重庆钢铁集团与巫山县人民政府签订意向性协议,在巫山县建立铁矿石开采基地。
为“千亿元铁产业链”目标提供资源保障,川东南队又对綦江式、宁乡式沉积型铁矿矿区进行整装勘查,将158平方公里的巫山和900平方公里的綦江两个地区作为工作区。
该队总工程师徐乔介绍,目前整装勘查区共发现铁矿工业矿床12个,其中中型矿床10个。整装勘查预计新增铁矿资源量3亿吨,现已新增资源量18747.9万吨。
笋破竹长拔新节
1998年,川东南队在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云阳、开县一带发现了重庆市紧缺新矿种粉石英矿,出于各方面原因,粉石英矿详查任务被暂时搁置。
随着三峡工程的深入进展,三峡库区勘查被重新提上日程。2005年9月,川东南队受托在三线库区进行粉石英矿勘查。刚入冬,老天爷就给地勘人来了个“下马威”——接连五场大雪,把矿区盖得白茫茫一片,冻得人们僵手僵脚。200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突袭巴渝大地,气温升到40多摄氏度,热得人喘不过气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地勘人没有因严寒酷暑而退缩,反而立下了按时完成任务的军令状。
“严寒酷暑算不了什么,心里没底的是技术,粉石英矿勘查对我们而言有太多的技术盲区。”一位地勘专家如是说。
粉石英矿是新矿种,国家尚无单独勘查规范。矿体上部为粉状矿,松散,钻探取心难;下部矿致密坚硬,是难啃的“硬骨头”。川东南队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集思广益,统一技术标准;上部钻探控制回次进尺,实施干钻;下部采用金刚石钻进,终于攻克了难关。地勘人用汗水和智慧加快了勘查进度,只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云阳县云峰山——开县岩水粉石英矿的勘查。勘查结果证明,该矿床的规模为特大型,可为年产30万吨的矿山服务50多年。项目还根据粉石英矿石的特点,提出了可生产高纯超细硅微粉、球形硅微粉、多晶硅等的建议。该矿勘查快速、安全、优质、储量大、效益好,由此荣获国家优秀地质找矿奖二等奖。
粉石英矿勘查的突破,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重庆紧缺新矿种的粉石英矿,很快成了三峡库区招商引资的亮点。香港锦艺集团投资重点开发高纯硅微粉、球形硅微粉,为进一步开发生产多晶硅、单晶硅、有机硅等系列产品奠定了基础。
重庆市《关于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和发展加工型产业的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全市将重点开发利用包括硅矿在内的十大优势矿产资源。目前,重庆市锦艺硅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已在云阳县云峰山—开县岩水粉石英矿区首采区进行开发建设,年产20万吨硅微粉生产线和年产1500吨多晶硅生产线建成投产,较好地破解了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和移民就业难的问题。
“大地质观”开新局
川东南队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提高对地质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坚持“大地质观”,“大地质”服务“大经济”、“大社会”成为队领导的共识。
川东南队在立足找矿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同时,积极为矿产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服务。近年来,他们每年都完成压覆矿产资源评估、矿产资源储量核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100多项。
重庆是座山城,南山、歌乐山等地的植被繁茂,被称为主城的“肺叶”。同时,这里砂岩、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采(碎)石业迅速发展,植被屡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为保护主城“肺叶”,市政府在主城区实施“净空工程”,逐步关闭采(碎)石场。
但按下葫芦起了瓢。主城区关闭采(碎)石场,生态环境稍稍改善,整个重庆市的建筑材料供应问题又浮现出来。
川东南队组织地质人员对主城及周围地区的砂岩、石灰岩等矿产资源进行普查,作出规划,并划分了禁采区、限采区、适于开采区,为政府优化采(碎)石布局提供了依据。
三峡工程蓄水,大片良田被淹,库区移民要向上靠后搬迁。生活环境改变了,移民新居如何选择?库区特色农产品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的品质与土壤的地球化学有什么关系?能否扩大种植面积?这些都是当地政府和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
为助库区经济发展一臂之力,该队在中国地调局和重庆市国土房管局的支持下,承担了《重庆市沿江经济带地球化学调查》等4个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基本覆盖了重庆1小时经济圈和沿江经济带,面积3.9万平方公里,占重庆幅员面积46.6%。通过地球化学调查,划分出绿色经济区7000余平方公里,圈定5个涪陵榨菜适生区,4个奉节脐橙适生区,以及富硒土地2000余平方公里。这些调查成果,为选择和评价宜居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库区特色农业,为土地开发整理、实施都市经济圈“菜篮子工程”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注民生是川东南队工作的理念,于是,他们把人居环境纳入调查内容。巫山县建坪乡是地方病高发区,为查明病因,他们立项专题研究。目前,重庆医科大学正根据该队研究成果,进一步研究致病机理,以便更好更全面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