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川东南地质大队地质调查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龚黎明表示,原来的教科书和地质报告中都认为重庆地区第四纪发生过冰川活动,而且曾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在进行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时,科研人员系统采集了重庆地区第四纪气候的大量信息,包括银杏、枫香和卷柏等植物孢粉以及泥炭,收集了巫山古人类遗址、水杉和银杏等活化石植物群、地质地貌等资料。经过综合研究表明,重庆地区第四纪时的气候为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没有发生过冰川活动。
龚黎明介绍,在1:5万南川、水江等四幅区调工作时,对原定为中石炭纪的地层,采集了大量样品进行了牙形刺研究。经分析鉴定,确认该地层时代为上石炭亚系。这是自1943年至今70年以来在该区这套地层中首次发现的重要化石,为确定地层时代提供了更为准确而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在以往地质工作中,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渝东南地区无晚泥盆世晚期地层,而把泥盆系统称为“水车坪组”,时代定为晚泥盆世早期佘田桥阶,与国际弗拉斯期对比。该院在进行1:5万黑水坝等11幅区调时,将其细分为云台观组、黄家蹬组和写经寺组。经分析鉴定,发现了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并只产于晚泥盆世晚期法门期早期的标准化石方形瘤齿叶掌鳞刺等。这是首次在渝东南泥盆系中发现的牙形刺化石,确认“写经寺组”在渝东南地区是穿时的地层单位,既有晚泥盆世早期佘田桥阶(弗拉期)地层,又有晚泥盆世晚期锡矿山阶(法门期)地层,从而提高了地层研究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