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老姜”的黄金品质

——记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地质六队高级工程师姜洪利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秦幸福 房贤金 王子勇 张静 发布时间:2012-07-19

目测岩心品位是“老姜“的拿手绝活

    参与找出了700多吨金矿的“老姜”,在山东省可以称得上“明星”人物——2009年被评为省地矿局劳动模范、山东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2010年荣获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这位地矿领域的明星,就是山东省地矿局地质六队高级工程师姜洪利。

  攻深找盲当先锋

  姜洪利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参与发现的第一个金矿在莱州。

  2005年1月26日,正月初四,在漫天飞雪中,莱州寺庄金矿详查的战鼓悄悄擂响。姜洪利带领地质、测量人员从30公里外的招远赶来,测量确定钻孔点位。寺庄前期地质工作显示:浅部矿体薄、品位低、规模小、变化大、构造多且复杂,对500米以下更是知之甚少。因此,能否在寺庄深部找到金,姜洪利肩上的担子重千钧。

  首批8个钻孔布下了,选择哪里作为突破口?姜洪利把自己关在挂满图纸的指挥部里,仔细研究相邻矿区深部探采资料,分析深部构造变化,经过反复缜密地推敲,在最可能的见矿部位,两个钻孔试探性开钻。

  在2005年,设计500米至1000米的钻孔,对山东六队就是深钻。“一个钻孔打下去,成本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如果找不到矿,蒙受损失不说,动摇了深部找金的信心和决心,那就事大了。”姜洪利在思索中天天坚守在钻机旁等待盼望着。

  钻机在高速运转,钻头在地下“猛啃”。第一钻,如愿以偿;第二钻又见到好矿,品位、厚度,都好得出乎意料。在整个寺庄金矿勘探会战中,共施工钻孔52个,进尺4.05万米,探求金金属量51.83吨。就在这样,国内第一个深部特大型金矿诞生了,山东地质六队在全国率先取得攻深找盲的重大突破。深部“金娃娃”带来了喜讯,不大言语的老姜,在人前强忍着,背地里却落了泪。

  2007年9月19日,山东六队深部找矿的喜报送到中南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欣然批示:“请国土资源部转告山东六队职工,祝贺他们在金矿勘探中取得重大发现,向大家致以亲切的问候。”总理批示给六队干部职工极大鼓舞。姜洪利,这位深藏幕后的找金先锋,正按照部署向下一个突破目标转移。

  战略突破立新功

  寺庄深部找金首战告捷后,山东六队迅即挥师北上,将“攻深”的新靶子锁定在焦家深部。

  2007年11月5日,焦家深部勘探会战指挥部成立,姜洪利任副总指挥和项目技术负责人,12台钻机开赴矿区。姜洪利作为矿区的技术“大拿”,按说坐镇指挥就行,可老姜和徒弟一样,骑着自行车满矿区跑,开始时地质技术人员抽调不及,他一人最多同时编录7台钻机的岩心。

  有了寺庄深部找矿经验,焦家深部勘探长驱直入,663钻孔“直刺”主矿体,当孔深到达800米时,预期见矿位置的岩心取上来,载金矿物黄铁矿、黄铜矿闪闪发光。那一刻,姜洪利抓握岩心的手在发抖:凭经验推断,品位一定低不了!而化验结果让所有人欢呼雀跃:最高金品位110.04克/吨。

  焦家深部金矿详查历时用一年,在2.55平方公里内,施工钻孔48个,钻探进尺4.6万米,平均孔深1074米,最大孔深1560米,探获金金属量105吨。加上以往中浅部探获的资源储量,焦家金矿床在5.2平方公里范围内,探明黄金超过230吨,一举成为有世界影响的超大型金矿田。焦家深部特大型金矿的发现,被评为2009年全国地质找矿十大新闻、中国矿业十大新闻。《山东省莱州市寺庄矿区深部金矿详查报告》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得2008年7月4日我们在焦家深部金矿勘探工地见到的一幕:姜洪利身穿胸前印着金色“英雄六队”的海蓝色工装,站在齐腰的岩心箱旁正用放大镜观察岩心,皮肤黑、皱纹深、络腮胡、身材偏瘦的老姜,怎么看都不像黄金找矿专家。而就是这个1972年从牟平农村来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努力,经过进入山东省地质局职工大学矿产勘查专业学习深造,从技术员成长到地质组长、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再到参与、主编地质报告数十份,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继完成焦家深部勘探之后,姜洪利作为一线技术带头人,又率队征战马塘矿区,探明金矿126吨;他所在的团队继往开来,正在勘探的两个金矿即将现世,已达到超大规模。

  无私奉献育桃李

  31岁的鲍中义曾经是姜洪利的徒弟,任山东六队地勘处二部主任的他,5月16日刚从苏丹回国,正在忙着绘制苏丹风险勘探项目地质图。说起师傅,小鲍最难忘的是老姜“母鸡带小鸡”式的传帮带。

  2008年2月,小鲍从四川调入山东六队,随即被派到焦家深部金矿勘探项目部。之前几年,地质工作步入低谷期,许多地质骨干流失,以黄金地质找矿闻名的山东六队也同样存在人才流失后的“人才断层”问题。为此,六队实施以老带新,特意把刚入队的几名新生安排到焦家项目部,让老姜“母鸡带小鸡”,依托项目快速培养找矿新生力量。

  对“翅膀”底下的青年人,老姜既严格要求又放手使用,知人善任,敢压担子。所有技术工作都让青年人参与,从施工地质孔、水文孔,到封孔、透孔,再到质量检查,姜洪利全部陪着指导大家,生怕青年们漏掉每一次学习机会。对新来的大学生都要求做野外记录,并作为每天的作业进行检查,哪里不对,就要求用橡皮擦了修改,直到符合要求。大队需要的材料如月报、季报,都让青年人干。如,焦家深部金矿储量计算的任务,就全部交给鲍中义负责。师傅私下说,严格要求和检查野外记录,目的是让大家尽快熟悉情况,尽快掌握找矿环节的必备知识。师傅的良苦用心,对小鲍等年轻人既是鞭策又是激励。2009年2月,《山东省莱州市焦家金矿床深部详查报告》圆满完成,获得了好评。小鲍说,这都是师傅精心指导徒弟的结果。随即,小鲍用从师傅那儿学来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独立完成了《内蒙古阿巴嘎钼矿详查报告》140个超大型矿床的编写工作。至今,小鲍已独立承担国内外地质项目11个,苏丹拜尤达金矿勘查提交资源量6吨,同时还获省地矿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9年,鲍中义被评为局青年岗位能手。

  地质找矿,关键是人才。从2005年开始,姜洪利亲手带过十几个徒弟,像鲍中义这样能独立带项目的技术骨干就有八九位。姜洪利的师傅、老专家王化江先生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洪利对六队的贡献,就是培养了一批年轻技术骨干,这比几百吨金矿宝贵。王老的评语,足以说明在山东六队黄金找矿人才链条上,姜洪利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目前,已办理退休手续的老姜,退休并未退岗,他婉言拒绝外单位高薪聘请,一直在为找金奔忙,眼下担任着矿区勘查技术监理的他依然豪情满志:“本来想到60岁后就不出野外了,现在看这个时间要大大延长,只要自己还能干,就要努力去找‘金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