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组织有关专家在郑州市对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河南省杜关-云阳地区钼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成果报告进行了科技成果鉴定,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翟裕生教授、莫宣学教授为首的鉴定委员会认定该项目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了解,“河南省杜关-云阳地区钼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是200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新开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增量项目,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栾川县地质矿产局参与完成。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选派优秀地质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开展野外地质找矿,全面整理和分析了地质、物化探、矿产勘查等各类资料,对地质构造背景、主要控矿因素、矿床类型及成因、找矿模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采用C-A分形方法和“Natural Breaks”法开展了半定量成矿预测,科学地圈定了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在中高山区的栾川矿集区开展了1∶2.5万高精度重力、磁法面积性测量工作,首次开展了矿集区尺度的三维地质建模、立体预测试验性工作,圈定了一批有找矿价值的隐伏钼铅锌多金属矿找矿靶区。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找矿突破,提交大型隐伏钼钨矿床一处,小型铅锌多金属矿2处。估算新增(3341)资源量钼30.65万吨、钨(WO3)12.54万吨,新增铅锌资源量10.6万吨。此外,该项目还对栾川地区的多金属矿深部找矿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中高山区矿集区尺度的钼铅锌多金属矿的有效找矿技术方法组合,为今后的整装勘查深部隐伏矿找矿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撑。
经过鉴定委员会质询、讨论、鉴定,认为“河南省杜关-云阳地区钼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以现代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针对工作区地形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首次在中高山区利用大比例尺高精度重磁测量等多种技术方法手段,在隐伏矿床(体)定量、定位立体预测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进展,推进了该区矿产勘查工作,并取得了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对国家整装勘查区多金属矿深部隐伏矿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的取得是对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实施找矿突破行动战略成效的极大肯定,鼓舞了找矿士气,提高了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为创建全国一流地质调查院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