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连旱转涝中急需加强地灾防治

——访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杨胜元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陈静 发布时间:2012-07-12

    今年5月以来,贵州省频现强降水天气,局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多地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6月29日6时20分左右,黔东南州岑巩县思旸镇大榕村新龙组发生一起特大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滑坡体将下方一条小河阻断形成了堰塞湖,截至7月4日,堰塞湖湖水已经从5万立方米升至9.2万立方米,现场抢险救灾仍在紧张进行中。基于此,笔者专访了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杨胜元,探讨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情况下,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

    杨胜元介绍,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全省92.5%的国土面积为山地和丘陵。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使贵州地质环境十分脆弱且敏感。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划分,全省均属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是全国地质灾害的重灾区之一。2011年4~9月主汛期内,共发生地质灾害195起,占总数214起的91.12%。持续降雨或短时强降雨仍是地质灾害最主要的直接诱因。

    2009年冬至2012年春,全省各地降雨量均偏少,贵州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境内天然出露的泉及地下河流量几乎达到历史最低值,土体极度干燥。今年4月下旬以来,贵州境内多次出现了强对流天气,部分地方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以上天气过程,集中降雨造成山坡土体快速饱水,坡体稳定性急速降低,导致发生滑坡、泥石流的范围增大、数量增多。以6月29日发生在岑巩山体滑坡地质灾害形成机理为例,滑坡地段岩石节理发育,遇水易软化,抗风化能力弱;上覆第四系残坡积层由腐殖土及风化碎石土组成,结构松散,厚度较大。岑巩县今年4~6月降雨量达560.9毫米,较历年来偏多15%。持续的降雨,使得岩土体中水分迅速饱和,坡体荷载不断增加,风化带与母岩接触面上摩擦力急剧降低,加之15°~40°的自然坡度和斜坡前缘小河沟(形成临空面)的配合,形成滑坡,导致灾害的发生。由此可见,连旱转涝,是今年地质灾害多发的最主要因素。

    地质环境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决定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植被覆盖率等环境要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因此,在始于1999年的全省88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110万)基础上,2011年贵州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地质专业技术队伍,举全省之力,以县(市、区)行政区为单元,开展全省重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15万)工作,截至6月底,首批41个县(市、区)详查成果已通过验收评审。这些工作的开展,将及时更新和进一步补充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基础数据库,为全面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准确度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杨胜元说,由于极端气候条件的影响,今年贵州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同时大力推进工程治理,2012年上半年,省级财政已下拨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对2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综合治理。今年1~6月,全省成功预测并避让了17起突发性重大地质灾害,避免了752人伤亡和1767余万元经济损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大部分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受威胁人口都集中分布在广大山区,在这些地区生活的人们的防灾避险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将在继续深入开展汛期巡查排查和派遣专家组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做好临灾预报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地灾防治知识宣讲培训,积极组织开展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演练,努力提高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全面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