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旱涝急转,一定令大家记忆深刻。去年入夏以来的持续干旱,使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成了茫茫草原。今年1月出现的冬汛,提前拉响了江西防汛的警报。
截至6月份,江西持续降雨呈偏多态势,全省各地出现强降雨天气,江河水库水位迅速上涨,部分地区发生山洪地质灾害。上半年,全省共出现19次集中强降水过程,平均降雨量达1340毫米,比历史多年平均值1108毫米增加了21%。局部性强降雨造成江西共发生地质灾害569起,其中滑坡324处、崩塌217处、地面塌陷25处、泥石流3条,造成死亡2人。
针对江西这种旱涝急转的特殊天气条件,应该如何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因极端气候造成的地质灾害发生?记者采访了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向文。
向文告诉记者,旱涝急转的特殊气候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很大,尤其是集中降雨对地质环境破坏最大。上半年江西发生的地质灾害,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作用越来越强,因人为因素诱导发生的地质灾害已占总数的一半以上。2010年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安排的全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100人以上)的复查工作中,赣州市110个隐患点有90%以上是因人工切坡造成的。
在修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以及矿山开采、山区居民切坡建房等,对山坡实施高角度的开挖,导致山坡失稳。一般来说,国家、省重点工程的建设,由于资金技术的支撑,其边坡的治理都很规范,但如果降雨量超出了工程的设计承受能力,仍然会产生地质灾害。如2010年5月23日,沪昆铁路东乡县孝岗镇何坊段K699处发生的规模约9000立方米的山体滑坡,就是强降雨诱发、地质结构松散、人类活动助推的结果。
山区居民建房不规范,常常依山而建或者建在沟口处。因为山区土地紧张,居民们不得不向山要地,削山建房,破坏了斜坡天然平衡状态却不对其进行任何治理,留下隐患;一些居民还将住房建在沟口处,阻挡了洪水和泥石流的通道,一旦强降雨形成泥石流,这些房屋将会被吞没。另外,矿区在为国家创造大量财富、取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植被遭到破坏,采矿废石散放堆积形成不稳定斜坡,遭遇强降雨后泥石流易发程度较高,危险性和危害性较大,危害和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
尽管我们经常遭遇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但人类的智慧还是能将受损的程度减到最小。改善地质环境,应该是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向文说,地质灾害的特点决定了其治理原则是以预防为主。近年来,在江西省国土资源厅领导和指导下,江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根据江西特点实施的地质灾害移民工程,将大大改善江西的地质环境。
200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择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进行区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研究,为丘陵地区群发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江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前不久,由江西地质环境总站完成的江西重点地质灾害易发区监测预警示范项目成果在北京通过审查,标志着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省级示范基地初步建立。
“江西各市、县正在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有的已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实施。”向文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建议,“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强化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严格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填补山区村民建设用地的危险性评估的空白。从可持续发展出发,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要经常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使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