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0日,记者从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奖励视频会议上获悉,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新疆西昆仑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并提交大—中型磁铁矿产地3处、铜铅锌矿产地1处,提交铁矿石资源量1.28亿吨,铜铅锌资源量89.20万吨,伴生银532吨,潜在经济价值达2000多亿元。另外,提交找矿靶区9处,预测铁矿石远景资源量10~15亿吨。喀什钢铁资源基地基本形成。由于该项目的突出成果,新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地区已被列为国家首批47个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整装勘查区之一。
据记者了解,该找矿成果来源于河南省地质调查院完成的“新疆西昆仑西段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的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奖励视频会议,通报表扬了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的参加单位和个人,颁发了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等。其中,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独立完成的“新疆西昆仑西段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荣获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是继2009年、2010年连续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后,该院第三次获得国土资源最高科技荣誉。在众多申报单位中,该院作为唯一一家以省级地质调查院为独立申报单位,与众多著名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同获此项殊荣,彰显了该院作为全国一流地质调查院的实力,为河南省地矿系统乃至全国地调系统赢得了荣誉。
该院负责同志介绍,为了摸清家底,填补地质调查空白,缓解矿产资源不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以及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稳定边疆和民族团结发展战略,2002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新疆西昆仑地区相继安排部署了“新疆1∶25万叶城县幅、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幅、克克吐鲁克幅区调”(面积31066平方千米)和“新疆塔什库尔干—莎车铁铅锌多金属矿评价”等项目,由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独立承担。该院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抽调地质、区调、矿产等领域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上百人,远赴新疆西昆仑地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
新疆西昆仑西段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欠发达,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极低,矿产资源情况不明,地质构造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工作难度很大。项目组人员从区域地质调查入手,运用造山带研究理论和火山沉积变质铁矿成矿理论,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手段,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调查研究测区地质矿产等特征。基本查明工作区内地层、岩石、构造、矿产、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灾害等特征,并研究其发展演化等地质问题。系统调查和研究总结矿产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发现找矿线索,划分成矿区带,优选找矿远景区,开展矿产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地质、物探、化探、遥感、探矿工程及各种测试手段,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发现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矿产资源,通过综合研究,总结区域矿产分布规律,建立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进行成矿预测。其中,新发现一批重要化石和地层不整合界面,填补了西昆仑地区地层古生物研究的空白,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有重要意义;首次确认柯岗蛇绿岩与库地蛇绿岩不属同一蛇绿岩带,证实瓦恰结合带与康西瓦结合带相连,瓦恰结合带西侧布伦阔勒岩群内发现早古生代退变质高压变质岩,在塔阿西结合带西侧新发现早古生代超镁铁岩组合,重塑了构造格架和地质构造演化史;首次发现了古元古代沉积变质型磁铁矿带和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多金属矿产地,填补了西昆仑地区铁矿类型的空白。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评价和科研攻关,完成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31066平方千米,1∶5万矿产地质填图和高精度磁法测量251平方千米,1∶5万和1∶1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2800 平方千米,钻探1720米,提交地质图、地质矿产及成矿预测图等系列图件12张,圈定化探综合异常35处,新发现并提交了老并、乔普卡里莫(赞坎)、吉尔铁克等3处大—中型磁铁矿产地和欠孜拉夫铜铅锌矿产地,提交铁矿石资源量1.28亿吨,铜铅锌资源量89.20万吨,伴生银532吨,潜在经济价值达2000多亿元(据2011年2月18日,上海矿产品价格,中国国土资源报);另外,提交找矿靶区9处,预测铁矿石远景资源量10~15亿吨。在此成果的引导下,所提交的4处矿产地均已被勘查、开发利用,国家和省级财政及矿山企业安排后续勘查项目10余项,拉动了数十亿元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开发资金投入,目前,该区已取得的铁矿石资源储量五亿多吨,远景资源量20多亿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家已确定在喀什地区建设一个国家级钢铁基地,这将对当地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国家边疆安全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