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展研究中心和力学所在北京组织专家对危机矿山找矿专项第二批典型矿床总结研究项目成果项目进行评审验收。会议对新-甘地区有关金属矿床、辽吉黑有关地区金多金属矿床、胶东地区蚀变岩型金矿床、胶东地区石英脉型金矿床、小秦岭地区金矿床、闽浙赣相邻区铜多金属矿床、长江中下游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湘南-粤北地区锡钨多金属矿床、桂东-粤西地区铅锌金等矿床、四川里伍-泸沽铁矿床、云南个旧锡矿田、西南地区层控型多金属矿床、辽宁红透山-山西胡家峪铜矿床13个成矿规律总结研究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验收。
专家们一致认为此次开展成矿规律研究类型涵盖面全面,取得成果突出,主要有以下九个方面:一是新-甘地区项目对甲玛矿床系统研究了多元素、多成因矿床的矿化分带-流体演化特征,对具“中国特色”的角岩化进行详细深入研究,丰富了斑岩矿床的蚀变分带模式。关于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体受控于由北向南的推覆-滑覆构造的层间扩容构造新认识,对冈底斯众多的矽卡岩型矿床的找矿勘查有指导作用。提出斑岩铜金、钼、铜钼矿床分别形成于俯冲、碰撞、晚碰撞构造转换背景,其岩石组合、地球化学属性和成矿流体和矿化组合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论证了斑岩铜金与浅成低温金矿、斑岩钼铜与矽卡岩型-脉状钼铜铅锌银矿两类成矿系统。讨论了多期斑岩成矿对高原隆升的指示,分析对比了相关斑岩矿床的侵位深度与相对剥蚀程度,对我国斑岩矿床的深部找矿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胶东地区蚀变岩获得三山岛成矿带深部成矿流体特征,在深部1000~2000米的深度范围内各蚀变带及矿化体的石英中均发育有CO2-H2O-NaCl±CH4包裹体,包裹体丰度依然较高并且含碳相组分没有显著变化,标明深部依然具有良好的矿化条件;并且填补了沂南地区金铜矿床成矿时间研究的空白。三是小秦岭地区金矿床研究厘定了小秦岭地区发育4期基性岩脉,研究了其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深部幔源物质多幕式的垂向增生可能是小秦地区矿化集中的重要原因。元古代太华群变质岩深熔作用过程可能对太华群中金的活化迁移和金成矿的预富集起到了关键作用。四是闽浙赣铜多金属矿床研究提出治岭头金矿为造山型金矿、铅锌矿为热液脉型和钼矿体为斑岩型矿化作用产物的新认识。五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矽卡岩型矿床研究对区域矽卡岩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提出了新认识,并建立了该区矽卡岩矿床综合成矿模式。六是湘南-粤北地区锡钨多金属矿床研究全面厘定了与钨多金属矿有关的花岗岩的岩性,首次提出了钨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体为碱长花岗岩。七是四川里伍铜矿、泸沽铁矿研究提出了泸沽富铁矿床属铁矿浆成矿产物的新认识。八是西南地区层控多金属矿床研究系统总结了改造成矿作用的基本论点,提出了改造成矿作用上下时限的新认识。九是辽宁红透山、山西胡家峪铜矿床研究对排山楼、夹皮沟金矿的韧性剪切带进行了显微构造专项研究,为该项目一大特色。
会议还就金属矿床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及金属矿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与应用分别由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李华芹研究员和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路远发教授分别汇报,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讨论。
据悉,危机矿山专项典型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将在2012年完成验收的情况下在老矿山找矿技术创新与示范项目中对209个典型矿床进行汇总,将有效的指导老矿山深边部找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