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原山东六队)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找矿突破,也获得了许多荣誉。作为找矿亲历者,我们最难忘在湖北宜昌夷陵山区找磷矿的那段岁月。
山东硬汉历经两个下马威
2005年,山东六院与湖北宜化集团达成一项磷矿探矿协议,六院副院长魏绍贤带领三部钻机奔赴宜昌夷陵山区。
7月,火炉般的季节。7月6日清晨,魏绍贤和队员们打理好行装,做好了苦战一天的准备,宜化方面也准备了南方特有的早餐——热干面。但不曾想,这辣得让人吐舌头的热干面不但让人难以下咽,也给了所有山东汉子第一天的工区生活一个下马威。
接下来,是40多度气温的酷热考验。考虑到路途漫长艰险,80多吨设备和货物必须当天转运出发,我们临时雇用16名当地民工帮助装卸货物。可能是倒运货物的难度实在太大了,16名民工在不到一小时内都溜之大吉。结果是,我们40多名山东硬汉在烈日烘烤下,肩扛背驮地完成了80多吨设备物资的装卸转运。咽喉冒了烟,肌肤脱了皮,个个被晒成焦红模样……
在暗夜梅雨中找“家”
天黑时开始下雨了,我们的车队依然艰难地行进在1000多米高差的山路上。10多小时的颠簸后,终于在凌晨1点多抵达离工区宿营地3公里的山下。因为山路狭窄,车辆无法再前行,又无处避雨,我们只能相互搀扶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一步一步走到了宿营地,此刻已经是凌晨2点多了。
宿营地是大山里租用的几间空荡荡的民房,行李、炉灶还在山下的车上无法运上来,我们不得不带着疲惫、忍着饥饿,进驻到大山里这个临时的“家”。那个夜晚,有几个人背靠背依偎着在地板上打着盹,有的借村民的小竹椅在屋檐下伴着滴答的雨滴声酣睡,还有的干脆就在山下的车仓里凑合一夜。
魏绍贤看着兄弟们的这般场景,心如刀割,立刻和宜化方面的现场负责人协调腾出他们的炉灶,准备好开水和方便面,让队友们能早上起来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这一场面也感动了宜化,他们感叹山东队伍“不得了,真厉害”。
“英雄六队”的红旗绚烂了山谷
开钻的日子到了,六院的三套钻塔先后穿透丛林,耸立在山间。“英雄六队”的红旗飘扬在塔尖显得格外鲜艳。
钻探队员每天上下班要穿越茂密的丛林,攀登陡峭的山崖,涉水蹚河,攀爬云梯(用木头沿山崖架起的阶梯,最多达226阶),要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为了怕大家迷失方向,628号机长王伟杰总结了顺口溜:“七道河,八道弯,九架云梯到机台”,来提醒队员注意路标。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听说很多勘探队在宜昌地区都栽了跟头,从来没有一支队伍一天能钻20米。但六院的队员们心里都憋足了一股劲不服输的劲头,这帮山东汉子决心干出个样子来。
于是,六院的三部钻机在夷陵地区的大山深处隆隆作响,克服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破碎、坍塌掉块、全孔漏水等多种复杂的施工困难,不断创出该地区乃至当时湖北省的钻探纪录,完成最深钻孔964米,单班最高进尺29.63米,大班进尺74米,单个钻头进尺218米的好成绩(当地地质队每月进尺180米,六队每月进尺590米)。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在矿区钻探1951.21米,被当地同行称为奇迹。
六院的声誉在宜昌打响了,连当地老百姓都知道山东“英雄地质队”打钻很厉害。消息传到了宜昌地质七队,传到了宜化,时任宜昌地质七队地勘院院长的宋秀灿找到宜化矿业公司董事长黄启生说:“千万别让山东这支队伍走啊!”
2005年,8月14日,宜化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决定把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安排在六院的机台上。那天几十名共产党员打着“向钻探队员学习”、“向英雄队致敬”的横幅,来到六院的三个机台上,走职工上下班的路,爬每天要攀登的云梯,过没膝的河流,观摩机台现场操作,品尝山东人顿顿离不开的大馒头就咸菜疙瘩头,真实的体验了一把山东探矿队员的现实生活。
星转斗移,几年过去了,夷陵之战的那段历史深深的镌刻在每一位参战的探矿队员心里,也镌刻在宜化人的心里。现在,每逢宜化开辟新的矿区或有探矿工程信息,第一个传递的对象就是山东六院。这足以说明,六院“英雄地质队”的品牌越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