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雪虐风饕若等闲 硕果累累喜开颜

—“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成果丰硕

来源:地质力学所 作者:杨健 发布时间:2012-05-29

      近日,由地质力学研究所负责的“南极埃默里冰架-格罗夫山综合地质调查与研究”地质调查项目成果顺利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的专家评审,被评定为优秀级。以李廷栋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在东南极开展进一步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研究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探讨罗迪尼亚超大陆、冈瓦纳超大陆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

      项目组经过四年的辛勤工作,基本理清了东南极普里兹构造带的组成、结构及其延伸,首次在格罗夫山地区发现了镁铁质高压麻粒岩,恢复了普里兹构造带碰撞造山过程并通过对不同冰原岛峰构造变形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在530~485 Ma格罗夫山地区存在大型的自北西朝南东方向滑移的低角度韧性剪切变形带,代表了普里兹构造带碰撞后的伸展坍塌作用,时代。埃默里冰架东缘及东南极普里兹湾高级变质岩和紫苏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完善这些地区的岩石组成和年代学格架提供了新证据。

      对发育于格罗夫山和拉斯曼丘陵地区晚期脆性变形及构造热年代学的研究,限定了普里兹带后期破碎变形时间,提出格罗夫山的第二次抬升过程开始于二叠纪,与其西侧南极大陆最大的裂谷—兰伯特裂谷的形成有关。提出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很可能是西冈瓦纳、印度-东南极东部陆块和澳大利亚-东南极西部陆块等三个陆块沿着两条造山带近于同期发生拼合碰撞结果的新认识。鉴于南极大陆98 %的面积被冰盖覆盖,项目组开展了冰碛带碎石物源研究,并已发现普里兹带附近冰存在浅变质沉积岩及太古代变质岩,开辟了南极冰下地质研究新途径。


<>

   

研究员在南极格罗夫山阵风悬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