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重庆武隆岩溶研究基地在武隆仙女山奠基。中国地质科学院、重庆市园林局、武隆县政协、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等单位领导出席奠基仪式。
武隆岩溶研究基地位于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乌江下游峡谷区,武隆喀斯特集形态多样的岩溶峡谷、最典型的冲蚀型天坑群、世界级规模的天生桥群、中国最深的竖井、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最高的洞穴等喀斯特现象于一体,生动地记录和表现了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晚期以来地壳抬升的具体特征和岩溶发育演变的过程。武隆岩溶是峡谷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其地质、地貌、岩溶与洞穴的发育演变过程,与以桂林山水为特征的峰林喀斯特有极大的区别,是我国乃至国际岩溶研究的重要区域,开展岩溶地质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岩溶地质所在武隆建设研究基地,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武隆县在仙女山新区无偿划拨40亩土地作为其科研实验用地。岩溶科研基地能在武隆建设,源于岩溶所用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撑服务,有力带动了武隆县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岩溶所在武隆开展岩溶地质景观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开展了武隆洞穴和天坑探险、芙蓉洞旅游开发规划设计,帮助和支撑地方政府进行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等,将武隆推向了中国,推向了世界,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和百姓的脱贫致富找到了绿色发展之路,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
岩溶地质所将发挥在岩溶地质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国际影响的优势,以武隆岩溶研究基地为平台,引入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开展岩溶基础理论、岩溶生态、地质灾害、岩溶水资源与环境、岩溶工程、岩溶景观与洞穴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监测试验、预警预报、开发及保护工作,推进和发展岩溶地质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并以武隆为重点,向周边喀斯特区域辐射,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质调查、监测试验、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从而有力地推进西南岩溶区地质工作的开展,增强我国岩溶资源、环境调查、勘探、研究、开发利用的业务能力,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培养出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提高岩溶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