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上午10点,广西柳州柳南区帽合村发生严重的岩溶塌陷灾害。灾害发生后,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迅速派出岩溶工程与灾害地质研究室主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专家雷明堂研究员和管振德助理研究员组成的专家组于下午5点抵达灾害现场,代表国土资源部参加由广西国土资源厅组织的灾害应急技术指导工作。
灾害先后形成15个直径4~30米、深2~10米的塌陷坑,4个直径40~60米、深1~1.5米的环状沉陷区,以及大量地裂缝,塌陷影响面积达40000平方米,其中强烈影响区约10000平方米。由于地处人口密集区,有近20栋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1830人紧急疏散,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经过现场调查测量和访问,专家组对灾害的成因、趋势、防治对策进行了讨论,初步形成一致意见。
1.本次岩溶塌陷属于土层塌陷,塌陷区下伏基岩为下石炭大塘组灰岩,岩溶发育强烈,周边地区见有地下河出口、岩溶大泉、天窗、溶洞、溶潭等。
2.岩溶水位的大幅急剧变化是触发本次岩溶塌陷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主要由进入汛期岩溶水的补给量大幅提高以及地下河溶洞顶板垮塌产生的“水锤”效应所引起。
3.鉴于目前岩溶水位正在逐渐恢复中,根据以往经验,塌陷区已逐渐趋于稳定,再次发生大型塌陷的可能性较小。但是由于土层结构已受到破坏,小规模的塌陷还会零星出现,现有塌陷坑也会进一步扩展,特别是今年汛期,由于大气降雨会抬升地下水位,产生新的小型塌陷可能性较大,最后稳定大致需要3~5个水文年。
4.下一步应加强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监测,为塌陷趋势的准确判断提供数据资料,除常规地面变形测量,更要密切注意监测水井水位、井水浑浊度的变化。监测要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采样间距小于10分钟。二是充分利用地质雷达,及时查找隐伏的塌陷隐患,及时处理,避免出现人身安全事故。三是根据塌陷现状,进行危险性分区,为政府部门安排抢救百姓财产、减轻百姓损失提供参考。四是建议今后对塌陷区进行详细的岩溶塌陷专项调查评价工作,为重建和土地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