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龙门山地质构造断裂带及其与汶川孕震动力条件分析”研究成果丰富

来源:地质力学所 作者:杨健 发布时间:2012-05-14

    地质力学研究所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汶川地震发生机理及其大区动力环境研究”的课题“龙门山地质构造断裂带及其与汶川孕震动力条件分析”。经过三年多的研究,以大陆动力学理论和活动构造体系思想为指导,以龙门山活动断裂和汶川地震破裂研究为主线,通过新构造、活动构造、地震构造、航空遥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现今地壳应力测量、构造数值模拟技术等多学科和技术方法,将航天航空遥测与活动构造地貌分析相结合、地表地质调查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相结合、新构造与地震构造分析相结合,利用地应力测量技术、活动构造年代学测试技术、地下构造三维可视化技术等高新手段,在从新构造演化尺度把握龙门山构造带分段格局和地震活动规律,判断青藏东缘现今地壳运动和强震发展趋势,在以下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确定了5.12汶川地震最大滑移量和宏观震中位置,汶川地震两个滑移峰值域;创新地提出了汶川地震至少由两次破裂事件组成;初步获得了5.12汶川地震前的强震记录。

    2.通过人工地震反射剖面资料解译,利用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位置资料和三维建模技术,构建并刻画了汶川地震破裂的深部结构形态特征,并从断裂结构差异特征,阐述了汶川地震破裂过程南北差异性和复杂性。

    3.通过横穿龙门山中、南2条大地电测深剖面,揭示了龙门山中央构造带2个杂岩体深部电结构特征异同性及其对汶川地震的控制作用。

    4.获得了龙门山断裂带震中区和外围地应力测量结果。在龙门山断裂带及岷山断裂带开展了六个点的现场地应力测量以及3个测点地应力监测工作,测量结果一致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应力状态为逆冲带右旋。震中区地震后的应力值处于中等水平,主震能量释放不彻底,地壳应力仍在调整中,余震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震中西南的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前后应力测量结果显示该段地壳应力处于较高水平,在这次汶川Ms8.0地震中,该段的能量没有释放,仍然处于闭锁状态,该段的地震活动性值得今后特别关注。

    5.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构造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指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的两条活动断裂五龙-冷碛镇断裂带和双石-西岭断裂带在晚更新世有过2期明显的破裂事件;确定1.8万年左右,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冷碛镇断裂在晚更新世晚期具有活动,现今一直处于闭锁状态;在岷江上游发现了第四纪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为岷江断裂的活动性与地震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认识。

    6.在龙门山山前及四川盆地内构造进行了三维建模,发现与北东向的龙门山南段相接的南北向的邛西断层在晚第四纪最新一次错动事件发生在距今650±40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