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提交的《云南1:5万潞西县和平达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通过评审。
评审意见认为,该报告对测区的研究程度有较大提高,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1.对测区岩石地层进行了系统厘定和划分,进一步完善了测区的岩石地层序列。
2.首次在测区发现赫南特贝动物群化石。在奥陶系潞西组(O2—3l)顶部发现“赫南特贝动物群”,将过去认为跨系的仁和桥组(S1r)地层厘定为下志留统。
3.首次在测区发现白垩系活动型沉积地层。并在岩石中获得了高精度激光锆石U—Pb同位素年龄(122.3±2.1Ma)。这一发现对区域构造、区域发展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4.将本区花岗岩主要分为三期:510—495Ma、120—115Ma、62—50Ma分别对应为寒武纪、晚白垩世、古近纪,证明泛非事件在本区的存在,它对区域花岗岩的演化、地质发展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在测区辉绿岩墙中获得40—36Ma同位素年龄,为测区喜马拉雅期地幔岩浆活动提供了年代依据。
5.在测区象达乡南花岗岩中发现一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构造带对公养河群分布、象达热泉、半坡寨钨矿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6.建立了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度区划分析模型,形成了地质灾害区划指标体系,完成了测区易发度及危险性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