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环所张光辉研究团队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专题“咸水规模灌溉条件下地下咸水资源可利用承载力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对咸水分区采用点-线-面结合区域调查和专项试验研究的方法,四维时空焦点目标耦合,在完成大量野外调查、监测和采样分析基础上,进一步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区地下水咸水资源四维时空特征和土壤-潜水系统对微咸水安全利用的阈值约束现状,以及直灌区和补灌区表层土水环境盐份、水分变化基本规律。
开展了大规模咸水灌溉对表层水土环境水盐补排平衡影响的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初步解决了规模咸水灌溉对表层水土环境盐分补排平衡影响的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技术难题和“气候-土壤-作物-潜水”对微咸水安全利用影响的区位差异特征识别方法。
通过“地下咸水垂向变化机理”调查和研究表明,环渤海低平原区咸淡水界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大量开采其下伏地下水影响下已下移10-20m,地下咸淡水界面垂向平均下移0.4-1.0m/a,严重超采区下移速率达2.0m/a以上;在枯水年份的咸淡水界面垂向下移速率,大于丰水年份。发现上述变化特征的机理是人类过量开采咸水层之下的深层地下水,造成上部咸水层与深层淡水层之间水头差急剧增大,导致上部咸水向下越流,而咸水获取补给量没有明显增加,甚至受浅层地下水长期超采影响而呈减少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