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1:100万黄东海幅系列图完成
基本摸清我国东部海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来源:地勘导报
作者:滕 艳 曹雪晴
发布时间:2010-12-27
《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即黄东海幅)项目日前全部完成,且以中英文版出版发行。研究人员在编制系列图过程中,基本摸清我国东部海区地质构造演化特征。
《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是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的一部分。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负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参加。
《我国海域1:100万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编图包括黄东海幅及南海幅两部分。首次编制并公开出版的黄东海幅系列图件包括《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00万空间重力异常图》、《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图》、《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00万磁力(△T)异常图》、《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00万沉积物分布图》、《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1:100万区域构造图》等。
项目组成员在编制各类图件的同时,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的重力异常、磁力、沉积物分布以及区域构造等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及演化历史,获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黄东海幅整个图幅位于欧亚大陆东缘,所包含的主要构造域有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南地块、东海大陆架和琉球沟弧盆体系。研究发现,我国东部海区及邻域空间和布格重力异常的整体分布特征与这些构造域相适应,呈北东走向构成9个一级重力异常分区。
——研究显示,黄、东海西侧磁异常高于东侧,南端略高于北部,西南角最高,东北角最低,磁力异常总体以北东向为主,局部异常走向、类型多变。研究还显示,中国北部陆区及陆架区居里面的平均深度在20千米左右,即磁力异常的场源均位于20千米以内的地壳上部。图幅内的磁力异常分9个分区,磁场强度一般为±200nT,局部达到±500nT以上。
——研究发现,该海域内沉积物类型复杂,按主要物源组分分为四大类:即陆源碎屑沉积物、生源碎屑沉积物、火山源碎屑沉积物及多源碎屑沉积物。陆源碎屑沉积物广泛分布在黄、东海陆架上,成为本区的沉积物主体,分布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
以往,海洋地质界对东、黄海海域底质沉积物的形成模式有多种看法,如渤黄海斑块状分布模式,东海条带状分布模式以及内细外粗、内新外老的沉积模式,残留沙沉积模式,晚更新世以来海退—海进模式,冰后期陆架沙漠化模式,水动力模式等。最新研究认为,黄、东海区域内沉积物分布具有南粗北细、东西分带的特点,形成以东海平行岸线的条带状分布格局为主的南北不同的斑块镶嵌图案,其特征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水动力、物质供应,水深和海平面变化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动力因素。
——对编图区构造单元进行了具体划分。一级构造单元: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二级构造单元,欧亚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以下构造单元:东亚大陆构造域、滨太平洋过渡壳构造域。太平洋板块在该区的部分可划分为西太平洋构造域。三级构造单元:东亚大陆构造域在该区的部分可分为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块等。滨太平洋过渡壳构造域在该区的部分可划分为冲绳海槽弧后盆地、日本琉球岛弧。四级构造单元:如各地块又划分出盆地、隆褶带等多个次一级地质构造单元,如渤海盆地、鲁西隆褶带等。五级构造单元:盆地、隆褶带又进一步划分为隆起、坳陷等次一级构造单元。六级构造单元:隆起、坳陷中又划分出凸起、凹陷等次一级构造单元。
编图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规模大小不一,性质不同,断裂走向多为北东向和北北东向。一些规模较大的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性和复杂的断层性质。如:郯城—庐江断裂带、青岛—海州深断裂、绍兴—光州深断裂、钓鱼岛台湾隆褶带东侧大断裂、冲绳海槽大断裂等。
该区岩浆活动发育,不同类型岩浆岩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运动的制约。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发育有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岩浆岩。
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海地处欧亚板块东缘内部,以其独特的地质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而成为举世瞩目的地区,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海的地质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及其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编制该图件,对40年来各种数据和各项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汇集,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海洋领域基础地质调查现状,从而为决策机构对今后海洋地质工作进行更合理地规划、部署和指导提供了更为直观、详细的基础资料,也将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权益、军事海防、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海洋国土和海洋环境保护、海上工程建设、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海上航运等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所需的实用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