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上午,重庆武隆岩溶研究基地协议签署仪式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举行,岩溶所所长姜玉池与武隆县人民政府县长郭忠亮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双方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仪式。
根据协议,武隆县在仙女山新区无偿划拨40亩土地给我所,作为科研实验用地。岩溶所将发挥该所在岩溶地质研究领域的专业优势、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和国际影响的优势,以武隆岩溶研究基地为平台,开展岩溶基础理论、岩溶生态、地质灾害、岩溶水资源与环境、岩溶工程、岩溶景观与洞穴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监测试验、预警预报、开发及保护工作,并以武隆为重点,向周边喀斯特区域辐射,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质调查、监测试验、科学研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从而有力地推进西南岩溶区地质工作的开展,提高岩溶研究水平。
武隆岩溶研究基地位于武隆县城东北部约20km,乌江下游峡谷区,这里发育有世界级别的峡谷、天坑、天生桥、洞穴等岩溶景观类型,是峡谷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其地质、地貌、岩溶与洞穴的发育演变过程,与以桂林山水为特征的峰林喀斯特有极大的区别,是我国乃至国际岩溶研究的重要区域,开展岩溶地质监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的组成部分,“武隆喀斯特”于2007年被批准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以岩溶景观为主导的世界自然遗产,建立武隆岩溶研究基地,可以提升武隆喀斯特遗产地调查研究、科学管理、监测和保护的水平。同时,武隆是我国重大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研究,可以为减灾防灾提供理论支撑,使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
岩溶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武隆开展岩溶地质景观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包括武隆洞穴和天坑探险、芙蓉洞旅游开发规划设计、武隆岩溶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等,为武隆县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为基地建设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协议书签署仪式上,姜所长表示岩溶所将按照协议要求建实、建好、建成基地,为武隆县的科学发展、为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为西南岩溶地质调查和研究做出贡献。
郭县长对岩溶所长期以来给予武隆县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达诚挚谢意,特别感谢在武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过程中的大力帮助;期待基地建设协议签署后,双方的合作进一步深入,实现契约化、规范化;表示将会严格遵照协议办事,成立专门的服务班子,保证项目建设扎实有效推进。
最后,姜所长对基地建设下一步工作的推进提出了建议,即抓紧落实成立项目联络小组,开始启动基地土地划拨、规划审批以及基地建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