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孙枢院士:读《二十世纪中国化探》有感

读《二十世纪中国化探》有感

作者:孙枢 发布时间:2010-04-14

    在《二十世纪中国化探》正式付印之前,我很荣幸有机会读到了该书的文稿。该书是一部有关我国勘查地球化学的科学史著作,记录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家们探索、开拓、创新的道路和成就; 同时也是一部有关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著作,总结半个世纪的经验,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个人不是勘查地球化学家,但很有兴趣读它,并深受启发,获益匪浅。


    20世纪50年代以来,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大发展时期,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而有起伏,但发展作为主旋律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的先辈谢家荣院士在谈到他青少年时代的志向时说道:“一个国家要富强,离不开工业的发达,而搞工业,离不开矿业的开发,因此我选择了地质科学作为我终生的事业”。谢家荣院士的话道明了我国几代有识之士致力于地质科学发展的动力,而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家们为科学、为国家兴旺所付出的努力是整个地质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二十世纪中国化探》中看到,1950年代,地质部、冶金部、二机部、石油部、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东北地质学院、北京石油学院等部门和单位的许多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开始了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先驱性努力。谢学锦、沈时全、周树强和欧阳宗圻等诸位先生,在创业时期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坚忍不拔的意志深深打动了我,而领导层,如地质部宋应副部长关于成立化探机构的指示则令我感到远见卓识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先驱者们的努力到1960年代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先后在辽宁、陕西、云南、山东、广东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发现盲矿体或新矿床。


    1970~1980年代是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大发展的时期,成矿区带地球化学调查和矿区化探均有新的进展。特别是1978年谢学锦先生提出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建议,将我国勘查地球化学推进到快速发展的崭新阶段。30年来已完成约700万平方千米的扫面工作,带动了整个中国化探方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并编制出了1∶500万和1∶1000万比例尺的39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全国地球化学图,使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全国规模的地球化学数据库,使中国化探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1990年代是我国勘查地球化学发展史上各有关部门收获成果最多的时期,例如金矿化探技术的发展和400多处金矿的发现,分析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发展,多种化探方法技术的发展,以及勘查地球化学在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等。1993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6届国际化探会议,面向国际全面展示了我国勘查地球化成就。我国勘查地球化学以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跨越世纪之交,走向世界。                                                                   

     1953年我在南京大学读三年级时,著名矿床学家徐克勤院士给我们讲授矿床学课程。在讲到铜矿床时,他说:“最近地质学报发表了谢学锦先生关于铜矿指示植物的文章,你们要看一看”(谢学锦,1953:铜矿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地质学报,第32卷第4期)。我在自修时间去地质系阅览室阅读这篇文章,开启了一扇新知识的窗口。事隔30多年后,在新疆305项目的有关会议上,听到谢学锦院士谈到低密度、超低密度和极低密度采样的地球化学填图和地球化学模式,使我对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的新进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后来,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等部门的有关会议上,我又听到他谈隐伏区的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和深穿透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定时炸弹”(即延缓性地球化学灾害)和76种元素地球化学填图,深深钦佩谢学锦院士学术思想的活跃和他殚精竭虑发展勘查地球化学的精神。


    2007年在西班牙举行第23届国际化探大会期间,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为谢学锦院士颁发了“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褒奖他在勘查地球化学领域的杰出贡献。闻讯后我非常高兴,马上联想到谢学锦院士所走过的从“海州香薷”到“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金奖”之路,这是一条在科学上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和创新之路,是我国勘查地球化学持续发展的令人神往的标志。


    当代“勘查地球化学以研究周期表内所有化学元素在地球各层圈中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存在形式和集散规律为基础,成为直接为国计民生服务的应用地球化学分支”。我国勘查地球化学新的发展和成就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二十世纪中国化探》一书给了我们充分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