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通过验收

来源:水文环境所 作者:李凯 发布时间:2009-06-09

    受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委托,河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水环所承担的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农业大学、河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和武汉大学的专家审阅了项目有关材料、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经质询和充分讨论,认为项目组圆满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一致通过项目验收,评为优秀级别。

    该项目是水环所与德国蒂宾根大学应用地质中心、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大学合作开展的。项目组历经3年多研究,查明了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选择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进行深入剖析,并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治理和矿区成功转型的经验,提出两个矿区能源开发地质环境保护优化方案;研究了采煤塌陷区包气带土壤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了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提出了利用采煤塌陷区深厚包气带作为接纳储蓄大气降水的关键技术。

采用室内物理模拟与野外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大柳塔采煤塌陷区土壤水分运移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得出塌陷稳定区比非塌陷区有更强的接纳降水入渗的能力、及在非饱和入渗条件下,下部地裂缝常起水流屏蔽作用,成为深厚包气带土壤水的一个相对隔水边界的重要结论。据此提出采煤塌陷区土壤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利用采煤塌陷区深厚包气带作为接纳储蓄大气降水。

    这项技术将为研究区以及同类型采煤塌陷区土壤水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对矿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西北干旱地带煤矿塌陷区土壤水综合利用的关键性技术,为解决西北矿区水资源缺乏与煤矿开采之间的矛盾提供可行的新思路,将对我国采矿塌陷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起到理论指导,对保护利用矿区水资源特别是包气带土壤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提出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一定规模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室内模拟试验的基础上了,通过对陕北黄土石油开采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强化原位微生物修复方法的试验研究,充分利用强化原位微生物菌群辅以物理和化学方法与土壤环境相结合的微生物技术,进行了土壤中石油的降解与修复试验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11d∼32d强化原位微生物技术的修复,土壤中石油含量降解可达40.92%∼80.37%,个别试验区达到了90%,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

    本项试验技术具有处理方法简单、费用低、修复效果好、无二次污染、对环境影响小、可原位治理等优点,为一定规模原位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起到了示范作用。它不仅可以在原位有效地修复土壤、包气带,阻控地下水的石油污染,而且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对探索我国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经济有效的方法具有实际意义,为防止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生态进一步恶化提供技术支撑。

    3.利用德方提供的鲁尔矿区环境整治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优化了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整治规划方案。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测试、遥感解译、室内外试验等手段方法,认真研究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详细分析了矿区现有环境保护措施的利弊。并在此基础上,优化了大柳塔矿区和铜川矿区的地质环境整治规划方案,提出解决关键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方案的优化和关键技术措施的提出使当地资源开发、人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达到清洁生产保护生态平衡,对于矿区的和谐稳定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