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江山—绍兴拼合带地质矿产现场考察会成功举办

来源:南京地调中心 发布时间:2007-12-13
    江山—绍兴拼合带是扬子和华夏两大地块拼合带中地质构造现象最为完整、地质找矿信息最为丰富的地段之一,也是最早得到确认的扬子和华夏两大地块的结合带,因此是划分华南大地构造单元、认识华南大陆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开展华南区域地质矿产潜力评价与找矿勘探的关键。
    几十年来,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沿江山—绍兴拼合带两侧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不断进展,发现了大批非金属、金属矿及核工业资源矿点、矿床,但成规模的大型、特大型矿床为数不多。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虽然对江山—绍兴拼合带作为华南最重要的大地构造边界与成矿区带的重大地质意义得到了公认,但由于地质科学研究与找矿工作的投入不足,对其造山过程及其成矿地质背景等的研究及找矿勘探,特别是大型、深部找矿工作等,尚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为了进一步推动江山—绍兴拼合带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找矿工作,由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主办,浙江省地质调查院协助承办的“江山—绍兴拼合带地质矿产现场考察会”于11月23日—27日召开。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科技外事部领导,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地质构造专家组、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中国地科院地质所、东华理工学院,地调局六大区地调中心,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地勘局,浙江、福建、江西等省地调院的专家、教授以及研究生等,共计63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大会报告和野外考察讨论形式进行。浙江省地矿局原总工张永山和地科所水涛教授级高工分别作主题报告,天津地调中心陆松年研究员就全球前寒武地质研究进展,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和改造破坏,成都地调中心潘桂棠研究员就蛇绿岩带在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别作专题报告,南京地调中心邢光福博士就近年在江—绍拼接带地质研究和取得进展作了报告,来自东华理工大学、香港大学的专家学者等也分别作了学术报告。会议野外考察了华夏地块内的陈蔡群上、下基底,拼合带内的蛇纹石化辉石橄榄岩、华夏古陆前缘韧性剪切带、枫桥绿片岩带,扬子地块内的双溪坞群、平水群等典型的地层—构造特征,以及产于该拼合带内的代表性矿产,包括平水铜矿、七湾铅锌矿、璜山金矿等。
    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热烈的野外现场与室内讨论,一致认为:⑴江山—绍兴拼合带是华南最重要的大地构造边界带,是认识扬子、华夏两大地块碰撞、拼合与裂解等过程的关键;⑵江山—绍兴拼合带西延至江西、湖南,南延至广西,是中国南方最有利的成矿区带,应重视和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和地质找矿的投入;⑶相比较国内其他重要的造山带来说,江山—绍兴拼合带的地质科学研究程度已明显偏低,诸如元古代到中新生代的大地构造属性、变质岩时代、构造变形、演化特征、区域成矿规律等研究薄弱,区域成矿背景不明,致使大型、深部找矿难以取得重要突破。当前急待开展的工作,是要在收集整理前人资料基础上,选择重点问题和关键区段开展系统的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综合研究,查明成矿地质背景,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突破目前找矿工作中“满天星星未见月亮”的局面;⑷南京地调中心要和浙、赣、闽等省地调院、以及其他科研院所等部门密切合作,力争共同筹划和申报重大地质矿产项目,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开创华南地球科学研究与找矿勘探工作的新局面。
    与会专家学者们普遍反映,江山—绍兴拼合带地质矿产现场考察会,是一次基础地质与矿产地质相结合的盛会,会议内容丰富务实,收获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