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揭示出中央造山带秦祁昆结合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沉积建造与沉积环境,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古元古代的超高温泥质麻粒岩,桐柏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商丹洋洋脊俯冲作用有关。完成了5条横穿桐柏造山带的构造剖面,并在狼山1:5万填图区发现了3个铁矿(化)......
...
岩带,在该带内发现纯橄岩、辉橄岩、辉长岩等蛇绿岩岩块;在区内首次填绘出高镁安山岩,并获得锆石年龄为23.42亿年;首次填绘出高压基性麻粒岩以及赋存在推覆体内的蓝闪石片岩组合;识别出洋岛海山序列,以及广泛分布的海底扇和远洋沉积。在区内发现一系列推覆构造,推覆体由集安俯冲......
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变质地质学”、“前寒武纪地质学”和“造山带形成演化”的科学探索。重点开展华北克拉通高压麻粒岩和孔兹岩系成因及形成的构造背景、麻粒岩相变质作用与深熔作用成因关系高温高压实验,中国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变质演化、年代格架及其形......
板块构造理论发展。识别出新太古代与大洋俯冲有关的岩石组合,提出中国大陆板块构造启动于新太古代的新认识;发现和确定华北三条巨型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带,厘定22-21亿年的弧后盆地,提出在19-18.5亿年华北克拉通拼合成统一地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聚合有关;总结岩浆岩时空演变规律和......
大于400 千米范围,扩大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在开展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同时,重视实验室分析测试和室内综合研究工作,在东南极麻粒岩演化、多期构造热事件识别及东冈瓦纳汇聚过程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十余年来,在国外SCI刊物或论文集上共发表与南极有关的学术论......
无反顾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学术带头人赵越最早在国际上识别出东南极“泛非”热事件的构造涵义;刘晓春参加了5次南极科考,在东南极麻粒岩演化、多期构造热事件识别、东冈瓦纳造山过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胡健民参加了2次南极科考,完成南极内陆格罗夫山1∶5万地质填图;刘......
究成果,重点表达了区域的榴辉岩相变质带、西部造山带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华北古元古代晚期的变质带等。 3. 系统总结了我国造山带中麻粒岩及蓝片岩带的分布、基本特征、演化规律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厘定了西南天山一带的双变质带,确定了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变质作用的时代和变质演......
处,并在德令哈地区圈出8个找矿远景区。 青海省德令哈市哈拉湖西地区四幅1∶5万区调项目,首次在野牛脊山花岗闪长岩中发现了紫苏辉石麻粒岩、片麻岩等包体,其中在紫苏辉石麻粒岩包体中获得了锆石U-Pb年龄,为南祁连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新发......
示,华北克拉通拼合过程涉及中部带、孔兹岩带和胶-辽-吉带三个古元古代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其中的孔兹岩带被认为是一条含有高压与超高温麻粒岩的古元古代陆-陆碰撞带。但目前对于该造山带性质、形成与演化过程,存在不同的认识。孔兹岩带可能并非简单的陆-陆碰撞带,其中包含了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