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海洋科技发达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科技水平的高度决定了海洋开发的深度。从万里碧波之上的极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到万米水下的深潜设备,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头——2012年6月,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
00公顷,废弃矿区变成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变成“生态绿肺”。 参加过12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任务,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介绍,“雪龙2”号的入列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开启了“双......
从耕地到林地,从大地深处的矿脉到万里遥隔的极地,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作为大地守护者的优秀代表,王娟惠等5位自然资源领域一线工作者,5月2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说心得、谈体会,如数家珍。 “田......
地区,除了中国科考队员两次登顶以外,还没有任何国家科学家从地面到达过。如果我国作为第七个在南极内陆地区建站成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进入国际极地考察的第一方阵。 截至目前,我国共组织了5次南极内陆冰盖综合考察活动。前三次重点开展了从中山站向冰穹A地区方向沿......
列重要决策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实施以深地探测、深海极地探测、深空对地观测“三深”为引领,以耕地保护与国土空间治理、地质找矿与灾害防治、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与时空信息“......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守正创新、攻坚克难,在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深化基础地质和极地地质调查研究等方面取得亮点成果,申报科技项目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长,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力支撑“梦想”号科学任务实施。 聚力发挥国际合作网络优势,打造深海探测国际合作新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大洋和极地科学考察工作,开展深海远洋调查研究,拓展海洋科技国际合作,为利用大洋和极地资源做好前期准备。探索深蓝、进军深海是无数海洋科技工作......
坛,就丰富完善地球系统科学、自然资源理论体系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发展谋划;二是推进战略合作,采取联合基金等方式,在深地、深海、极地、“一带一路”等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领域,支持前沿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等协作研究;三是加强自然资源业务链......
2020年10月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极地地学研究中心成立并召开极地地学发展研讨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刘嘉麒院士、康玉柱院士、翟明国院士出席会议,李廷栋院士、汪集旸院士给会议发来贺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
质调查项目,有的去不了一线,就做支撑、参谋、咨询工作。 其中,有为我国盐湖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长期从事极地科研工作的地质力学所副所长赵越、参与绿色洁净煤开发的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裕先、心系我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测试中心副所长吴淑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