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作对氮素有效性的调控路径及其影响机制仍未明晰,制约着石漠化治理中豆科植物的科学配置。 岩溶所科研人员通过系统研究云南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生长的氮限制程度和土壤氮转化过程,发现豆科植物生长的氮限制程度显著低于非豆科植物。豆科植物经过有效改善......
本志是各位专家长期在野外一线工作的辛勤劳动结晶和重要原创成果,有效指导了勘查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如,发育于长江中下游断陷盆地中的玢岩铁矿成矿模式的提出具有两个主要创新点:一是不限于个别矿床及矿床类型的研究,而是把盆地火山-侵入活动过程中先后形成有内在成因......
近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调查了云南断陷盆地石漠化区不同造林年限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氮同位素自然丰度的变化,取得新成果。 研究发现,0.25‒2mm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的主要来源。造林促进了>2mm团聚体的形成且......
稻菜轮作系统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的影响”报告,阐述了热区水稻种植条件下如何合理施肥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岩溶所李强研究员做了“喀斯特断陷盆地盆-山结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报告,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岩溶所朱同彬副研究员做了“岩溶区......
研究所完成人员:张岳桥 李建华项目来源:财政部国家专项之子课题起止时间:2008-2013年主要进展 华南白垩纪构造演化以大规模的伸展断陷盆地形成、岩浆侵位和火山作用及多金属矿化作用为典型特征,这些变形、岩浆与成矿作用在全球中生代构造演化中独具特色,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学家......
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微生物生长的养分限制程度与驱动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调查了云南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不同造林年限后土壤中涉及碳氮磷元素转化的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岩溶石漠化区造林初期土壤胞外酶活性低且微生物生长严重受氮......
因素尚不清楚。 造林后植物氮限制程度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变化规律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科研人员系统调查研究了云南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不同造林年限植物生长的氮限制程度和土壤氮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岩溶石漠化区造林初期植物生长严重受氮限制;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
8名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关岩溶生态的学术报告。报告涉及了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中国西南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遥感图像解译、岩溶生态与旅游、岩溶植被根系与生态水资源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中石灰土特征、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机理、土壤养分对......
000 4.5 5 深水双船拖曳式海洋电磁勘探系统研发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余平 1000 4.5 6 近海底高精度水合物探测技术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温明明 3000 4.5 7 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曹建华 2800 4.5 ......
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勘查院章传飞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嵩县雷门沟探获超大型钼矿。矿区地处华北地台的南缘,熊耳山古隆起与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交界处,属环太平洋成矿带东秦岭矿带,岩浆及构造活动具多旋回和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矿床受高—中温热液蚀变影响,是以钼为主伴生硫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