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的元素串联起来,构建起完整统一的自然体系框架。然而,相较于元素周期表所展现的理论秩序,人类对元素在地球的分布与循环认知有限。国际社会急需权威观测数据,以破解全球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难题,为环境治理与资源规划提供科学支撑。 2016年,依托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展和能源转型提供支持的有力证明,让人类得以从微观视角重新审视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变迁。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发起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研制中国主导的地矿领域国际标准,助力中国技术、服务、产品、方案“走出去”,为国际社会治理及全球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同体理念。世界百年变局下,全球海洋问题形势严峻,制约着人类社会和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全球海洋治理问题,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海洋命运共同体蕴含着“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东方智慧,是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波涛之上尽是波......
30)”实施计划。这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继“三角洲与河口地球观测计划”(EODE)之后,第二个成功入选该国际重大科学计划的项目,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滨海蓝碳领域创新贡献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海洋科学治理中日益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将依托“海洋负排放”(ONCE)大科......
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年12月,李克强......
定性,通过持续调查和逐轮更新,不断提升对地球系统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水平。 新时代在召唤。当前,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博弈、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战略新空间,竞争的核心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的路径从水面到水下、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大洋、从大尺度到多尺......
论坛已成为国际地质灾害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术会议之一,为联合国、各国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人员提供了滑坡灾害防治交流的平台,加强了国际社会对滑坡灾害防灾减灾经验的共享;三是国际滑坡协会已逐渐由关注滑坡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成果转化,到向加强风险管理、促进与灾害共存的进步......
守护蓝色屏障,促进生态修复 2024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隆重发布了《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这份白皮书旨在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系统阐述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秉持的理念、政策主张及实践成果。它不仅展示......
世界地质公园229处。我国自加入该计划以来,一直秉承“颂造化之神奇 谋区域之长兴”理念,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彰显地域特色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模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泛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