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问题。比如,对听意见、找问题不大上路的,就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出怎样才能听到真意见、找到真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抓不住重点或视而不见的,就要帮助矫正和纠偏,促使其查找并解决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对未把重点放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身上的,要及时提醒,真正“把自己摆进......
“公文旅行”,相互发函征求意见,写些官话、讲点套话,文来文往、客客气气;一些单位在自己内部大张旗鼓、大造声势,对所服务的群众,却视而不见、按兵不动。这些做法,让群众的声音传不进来,尖锐的意见提不上去,怎么可能对准焦距、找准穴位?门都不打开,群众怎么看出你能坦诚相见......
旺盛,和一些地方的“官场生态”不无关系。有的人对上习惯了报喜不报忧,甚至是造假应付上级;而有的领导干部对下面的问题或疏于检查,或视而不见,不愿较真,得过且过。这样一来,各自省事,相安无事。但“和稀泥”、“水上漂”的做法,只会掩盖问题、积累矛盾,给实际工作带来更多被......
谈不足,或者不把自己摆进去,说自己轻轻带过,谈别人滔滔不绝;或者找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闭门造车、自弹自唱,对于群众的呼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此缺少“问题意识”,找不准靶子,对不准焦距,如何能把问题解决好,又怎么能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看不到问题,本身就......
项工作或“挺”或“骂”,都是一种意见表达,很多时候,群众有怨气,发牢骚,正说明他们抱有希望,有所期待,如果群众对我们的不足和问题视而不见、三缄其口甚至噤若寒蝉,那才不正常。一片歌舞升平的背后,可能暗涌着四面楚歌;处处赞扬称颂,可能正是危机四伏的先兆。对于群众的牢骚......
也不是群众需要的“忙”。究其因,乃是忙中有“盲”。 细思起来,一些干部的“盲”不少。有的人眼中多“盲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问题沉淀多年“涛声依旧”。有的思想多“盲从”,左顾右盼,咋咋呼呼,东一鳞西一爪,没个“定准”。有的行动多“盲干”,情况不明决心大......
却与海内外名建筑接轨;兴建新城“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动辄举债成百上千亿元;大企业落户只对财政数字“巨变”情有独钟,却对环境风险视而不见……种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行为背后,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出了“状况”、有了“病灶”。事实表明,政绩观一旦出现问题,就容......
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宗旨意识不强。在有些干部的心里,压根儿就没有多少群众的位置,自然就不关心群众的疾苦,对群众的问题也就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由于名利思想和懒惰作风作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侵害了这些干部的行为方式,表面文章很会做,遇到问题就缩手,对群......
干部党纪政纪和制度法规观念的松弛。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的建设,从立项、审批、建设到运营管理,都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但有些领导干部就是视而不见,打“擦边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更为严重的是,在违规的背后,存在着权力寻租、权力滥用、诱发领导干部职务犯罪、滋生腐败现......
足赤,人无完人。党员干部也不可能不犯错误,也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面对思想、行为上的种种问题,是勇于正视、敢于触及,还是视而不见、消极回避,考验着党性觉悟,也测试出自我纠正、净化的能力。心底无私天地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理当拥有自律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