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科技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海洋科研要瞄准国家需求、科学前沿,围绕安全保障、国家权益、防灾减灾、深海资源、大洋环流、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碳循环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自主可控的海洋观测、探测和实验体系,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
“南大洋沉积物硅藻Al/Si记录的古海洋意义探讨”“末次间冰期偏心率驱动下的南极绕极流极南向迁移”“海水铅同位素记录中布容事件前后南大洋环流差异”等报告,为下一步深海极地探测及地质环境效应工作方向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会议取得积极的效果,与会人员反响强烈。 本次学术研讨......
桥,建设者在桥梁、轨道建设领域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又如中科院的海洋科考船项目,作为我国第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实现了大洋环流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与灾害、海洋生物与多样性、大洋生态与碳循环以及深海海底油气资源形成机理的综合科考内容,已成为国家深海及洋区的......
毕业。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国际黄海研究会会长。 在大洋环流研究方面,发现并命名了太平洋“棉兰老潜流”,加深了有关太平洋西边界流动力学结构的认识把地球化学上的“PO”(-135PO4+O2)在海洋中是独立......
1947年毕业于美国航空机械学校。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长期从事海浪理论和应用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得到属当时国际前列的“普遍风浪谱”,中期主持研究海浪计......
生于安徽省桐城市,籍贯安徽桐城。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1年和1994年在北京大学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系统阐述了副热带环流变异在太平洋气候年代际及长期变化中的作用机理并建......
吨。此外,北极的淡水资源仅次于南极,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5%,也相当可观。 据介绍,北极气候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大洋环流和气候的变化。北极海冰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国年平均气温,长江流域梅雨、季风、汛期水量;白令海峡海冰变化也影响我国的夏季降水。有......
物、物理、化学过程研究。《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与评估》项目,将设计具有良好稳定性和物理守恒性的动力框架,改善大气环流模式、大洋环流模式、海冰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性能,以此为基础发展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等。 根据《通知》,我国还将设置5个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