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土壤有机碳总体呈现“中、西部低东、北部高”的分布格局。5个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均为极显著(P<0.01)。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开垦年限分别能够独立解释6.8%、3.8%、9.2%和3.3%的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土壤质地能独立解释30.1%的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远大于成土母......
碳储量约为1448T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减少约115.94Tg,下降了7.4%,其中进入大气估算约为104.88Tg,占土壤有机碳损失的9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旱地减少76.12Tg,对大气贡献CO2最大,其次为盐碱地和草地,分别减少16.32Tg和15.93Tg。研究认为,造成土壤碳库减少的主要原因是30年来......
氮、磷是植物必需且受环境限制(如水分、温度、pH)影响的营养元素。由于受到土壤母质、地形特征、气候因素、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土壤氮、磷元素同样存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与土壤氮、磷单一元素的变异特征相比,氮磷比能够更科学有效......
圈空间资源配置,并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都市圈空间资源统筹协调。自然资源部门结合省级以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大中小城市空间布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
大气CO2浓度的上升将增加土壤中CO2的释放通量,同时将促进土壤的碳呼吸;在全球增温的情形下,土壤可能向大气中释放更多的CO2,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是引发温室气体CO2产生的重要原因,所有这些全球变化对土壤呼吸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土壤碳循环监测工作目的在于定量研究地球关键带中......
机碳等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分析土壤碳源汇转化的影响因素,评估黑土地土壤碳源效应对大气CO2的贡献,探寻CO2排放控制的安全途径;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剖析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地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和驱动机制,评估黑土地质量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不仅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黑土地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黑土地实验室通过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剖析不同利用方式对黑土地质量和健康状况的影响和驱动机制,进一步评估黑土地质量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开展黑土地土壤有机......
球化学、多期土地利用、多年气候等数据资料,重点开展土壤碳库景观分布及变化、碳源汇转化影响因素、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碳输入输出通量及途径、主要农耕区固碳潜力评估等研究。结合我国低碳减排的发展需求,建立土壤碳循环理论,为国家“绿色发展”战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