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2017年5月27-3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刘同良所长一行赴湘西州检查了岩溶所承担的湖南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工作进展。刘同良所长一行考察了湘西州龙山县、永顺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和吉首市等地的地质景观资源情况,对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发掘其科学内涵和提升观赏价值提出了指导意见,并与湘西州委、州政府召开了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上,湘西州国土局长、申世办副主任高文化介绍了湘西州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有关工作情况;岩溶所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组介绍了地质科考科研工作进展情况及公园边界的建议方案。

    湘西地区拥有两处全球寒武系金钉子、红石林、台地、峡谷、溶洞等丰富的优质地质资源,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十八洞村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地质公园建设申报助推精准扶贫的模式要做到“可复制、可推广”。

    刘同良强调,此次申报工作涉及的县市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竞争性强,项目组要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对世界地质公园的边界开展精准测绘,并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开展考察论证,项目组要全力以赴,以高标准和专业性的技术服务支撑湘西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

    湘西州委书记叶红专充分肯定了岩溶所在前期科考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效,要求加快工作进度,科学申报,各级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全力抓好申报工作和特色品牌的打造。湘西州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湘西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一致表示全力支持申报工作,为项目组开展工作做好服务保障。

    湘西州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以及州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湘西经济开发区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岩溶所赴湘西检查世界地质公园申报项目工作进展

    “海洋六号”船自去年11月23日首次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以来,首次进入东南太平洋进行调查作业、首次穿越咆哮西风带、首次穿行著名的智利内水道、首次穿越麦哲伦海峡和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海域……

    在南极开展科学考察,“海洋六号”科考团队克服海况复杂、作业窗口有限、气候寒冷等困难,经过33天艰苦奋战,于当地时间2月1日圆满完成了航次设计的全部海洋调查及登陆考察任务,其间更是创造了多个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首次为南极海底“量体温”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在南极开展了多个站位的地热流探测,成功采获一批高质量地热数据。这是我国自开展南极科学考察以来首次开展的地热探测。

    1月18日凌晨,记者目睹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开展地热探测的一次全过程。5个手电筒般的海底地热探针,如同加大版的体温计,每隔70厘米一个,依次固定在重达几百公斤的重力取样器上,由钢缆牵引投入海中,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随重力取样器下潜到深3500多米的南极海底,插入海底沉积物中,静止10分钟,记录下海底温度的变化后,再由钢缆牵引返回“海洋六号”船甲板。整个过程历时3个多小时。

    在成功回收地热探针,并采获2米的柱状样品后,“海洋六号”热流测量专业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罗贤虎告诉记者,这次测量采用的是由广海局自行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底地热流探针。研发团队针对极地测量环境特点,对探针的测量范围、舱体材质、舱内设计等开展了技术改进,测量范围可达到-7摄氏度~52摄氏度,工作水深最大可到6000米,并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罗贤虎介绍,作为海洋地球物理探测设备之一,地热探针用于探测海底沉积物的温度、地温梯度和地热流等。结合取样管中样品所测热导率,可计算出所测量站位的地热流等。简单说,就是在给南极的海底“量体温”。

    海陆地调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

    当地时间1月2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直属单位开展海洋、陆地地质调查的两支队伍首次在南极会合,“海洋六号”派出的登陆考察队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科考人员在南极长城站联合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

    “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首席、地质力学研究所基础地质研究室主任胡健民研究员介绍,地质力学研究所已连续20余次参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这次他们在长城站执行的主要任务是“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所属《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艰险区填图试点,计划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完成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

    南设得兰群岛是我国长城站所在地区,多个国家在此设立科学考察站,进行生物学、环境科学、地学等学科观测与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自2016年起部署《南设得兰群岛1∶25万地质填图》项目,一方面是开展类似的艰险区填图试验,另一方面主要是要通过中、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展示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与研究水平,参与国际地学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南极事务中的地位。

    据悉,地质力学所共有9人参加了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其中长城站5人、中山站2人、新站选址1人及“海洋六号”航次1人。

    首次登陆南极陆地考察

    南极地形地貌极为复杂,98%以上的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每年12月到次年2月,夏季来临,冰雪融化,一些地质露头开始显现,是开展科学考察的有利时机。

    当地时间1月22日,“海洋六号”航次的登陆考察队10名队员,第一次踏上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基地,在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邓希光的带领下,利用6天时间,对包括菲尔德斯半岛地质露头分布较好的地区及阿德雷岛等进行了地质考察。

    登陆考察队北至菲尔德斯半岛科林斯冰盖以南的东北冰缘谷地,南至东南高地的盘龙山、碧玉滩,西至西南高原及北方台地,东至北方台地边缘和阿德雷岛的布拉亚尔角等,针对下第三系碧玉山组、玛瑙滩组、化石山组、岩块山组和长山组等地层,进行了地质考察、踏勘并取样。完成地质考察路线5条,地质定点观察测站22个,获取地质样品22件,圆满完成了地质定点观察和地质取样工作。

    陡峭的冰雪山峰,泥泞松软的河谷湿地,高低不平的戈壁石滩,以及湿滑的海滩陡崖,寒冷的极地冰河湖泊等,给第一次登上南极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的“海洋六号”科考队员带来巨大挑战。复杂多变的南极气候,使得登陆队的每一天踏勘,都是在大风、冰雪、雨雾中探索前行。

    在工作时间有限、任务重、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支持下,全体登陆考察队员抓住一切可以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窗口,克服了极地气候恶劣、地形资料不够详实等困难,连续开展地质踏勘,安全顺利完成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设计路线的地质考察任务。期间,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4位地质专家,以及来自泰国的两位地质专家一起开展了两天的联合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设计路线陆地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介绍说,本次登陆考察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整个菲尔德斯半岛地层结构等有了基本认识,为研究下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蚀变作用及形成期次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

     

    海陆调查队员在南极会合

     

    登陆考察

    “海洋六号”的南极科考“首次”记录

    当地时间1月27日,中国农历除夕,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海洋六号”航次登陆考察队完成设计的路线地质考察任务,从中国南极长城站顺利返回科考船。这是“海洋六号”科考船科考队员第一次登上了南极陆地开展的地质踏勘考察。

    南极地形地貌极为复杂,98%以上的地区常年为冰雪覆盖。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2月,夏季来临,冰雪融动,一些地质露头开始显现,是开展科学考察的有利时机。

    自1月22日上午起,“海洋六号”航次的登陆考察队10名队员,第一次踏上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为基地,在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邓希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带领下,利用6天的时间,对包括菲尔德斯半岛地质露头分布较好的地区及阿德雷岛等进行了地质考察。

    登陆考察队北至菲尔德斯半岛科林斯冰盖以南的东北冰缘谷地,南至东南高地的盘龙山、碧玉滩,西至西南高原及北方台地,东至北方台地边缘和阿德雷岛的布拉亚尔角等,针对下第三系碧玉山组、玛瑙滩组、化石山组、岩块山组和长山组等地层,进行了地质考察、踏勘并取样。完成地质考察路线5条,地质定点观察测站22个,获取地质样品22件,圆满完成了地质定点观察和地质取样工作。

    菲尔德斯半岛位于乔治王岛的西南部,发育着冰盖、冰缘谷地、高原、台地、山峰、低谷、海滩、湖泊、冰河等多种地理形态。陡峭的冰雪山峰,泥泞松软的河谷湿地,高低不平的戈壁石滩,以及湿滑的海滩陡崖,寒冷的极地冰河湖泊等种种复杂地形,给第一次登上南极开展陆地地质考察的“海洋六号”航次科考队员带来巨大的挑战。复杂多变的南极气候,使得登陆队的每一天踏勘,都是在大风、冰雪、雨雾中探索前行,体力消耗很大。

    在工作时间有限、任务重、地形地貌不熟悉的情况下,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的支持下,全体登陆考察队员团结一致,抓住一切可以开展野外作业的时间窗口,克服了极地气候恶劣、地形资料不够详实等困难,连续开展地质踏勘,安全顺利完成了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设计路线的地质考察任务。期间,还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的4位地质专家,以及来自泰国的2位地质专家一起开展了两天的联合考察,顺利完成全部设计路线陆地考察任务。

    航次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付少英介绍说,本次登陆考察,登陆考察队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南部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情况,以及区域地质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整个菲尔德斯半岛地层结构等有了基本认识,为研究下第三系火成岩的岩石特征、结构、构造、蚀变作用及形成期次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基础资料。春节期间,“海洋六号”将继续奋战在南极半岛海域,为全面完成整个航次科考任务攻坚克难。

     

    与地质力学所专家一起开展地质考察 

    开展陆地地质考察 

    观察岩石样品 

    在冰山雪谷中前行 

    跨过冰河 

    跨过冰河雪原 

    科考途中歇息准备吃午餐 

    科考途中路遇可爱企鹅

     

    “海洋六号”航次南极科考队员完成首次登陆考察任务

    为期6天的陕北丹霞地貌首次国际联合科考日前圆满落幕。本次活动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的精心指导下,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榆林市人民政府、中山大学、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工作组、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共同主办。

    此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已组织实施了3次大规模的联合科考,本次科考是陕北丹霞地貌第4次联合科考,也是第一次国际联合科考。参加本次科考的有国际地貌家协会副主席苏内尔·库马德,IAG国际丹霞与红层研究组主席皮埃特·米根,地貌学家菲利普·杜吉那斯基,生态学家、地貌学家、GIS专家杰森·诺富特,地貌学家米丽卡·格汝宾,亚太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副主席李洙宰6位权威专家,以及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副主任王少华教授、中山大学丰秀荣教授、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工作组秘书长任舫博士、西北师范大学王三北教授等40余名全国知名地质专家,涉及地质学、地理学(包括人文、自然)、环境学、社会学、人文艺术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领域。

    专家考察陕北府谷莲花辿

    专家们分成两组,一组由中外专家组成,历时6天实地考察了耀州照金、靖边龙洲、府谷莲花辿丹霞地貌地质遗迹。另一组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洪增林带队,一行6人冒雨对志丹县的毛项峡谷、永宁山以及安塞区化子坪镇的天生桥以及靖边县龙洲波浪谷进行了实地考察。4月29日,两队专家汇聚榆林,召开了陕北丹霞地貌国际联合科考座谈会。洪增林从陕西红层与丹霞地貌概况、陕北丹霞地貌的基本情况、联合科考形成的基本共识、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脱贫攻坚价值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地学社会价值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地貌的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等六个方面做了陕北丹霞地貌价值系统构建的主题发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陕北丹霞地貌基本理论及研究动态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现状、保护利用的理论与实践,与国际同类地貌进行了对比,并对陕北丹霞地貌下一步保护利用等进行了交流发言。专家们一致认为,陕北丹霞地貌无疑是世界自然奇观之一,带内具有很多世界级地质遗迹,不但具有地方性和区域性的科学意义,而且具有国际性的科学意义,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成因、成景机理。陕北丹霞地貌的美学价值是独一无二的,令人惊叹,这种景观世界范围内极其罕见,具有巨大的地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陕北丹霞地貌的人文价值极高,该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游牧文化、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等独特的文化遗产,深化了地质地貌与人文社会之间的联系。

    陕北靖边县龙洲波浪谷

    据悉,陕北丹霞地貌景观带南北最长约770千米,东西宽5千米~100千米,呈“S”形条带,总面积30773平方千米,共划分出府谷莲花辿、靖边龙洲、神木公格沟、志丹-安塞-甘泉、马栏河-照金、陈仓九龙山等6处丹霞地质遗迹景观集中区,包括沟谷型、孤峰型、峰林型等多种类型及罕见的丹霞天生桥、丹霞石蘑菇等地质遗迹点共计90处,类型齐全,规模庞大,景观价值极高,科研价值巨大,具有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禀赋。

    有关专家认为,陕北丹霞地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保护陕北丹霞地貌有利于学术界开展构造地质、水文地质、灾害地质、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向社会公众普及地球系统科学、人地关系理论及生态环境演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通过合理保护并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可以有效推动陕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依托革命圣地延安打造中国红谷,有利于红色文化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通过本次科考活动,专家们建议,加强对公众宣传和教育,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奇观,建立陕北丹霞地质遗迹保护信息系统与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机制,建立陕北丹霞区域“地质公园、保护区、保护点、地质文化村”四级地质遗迹保护体系,构建陕北丹霞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安全体系,编制陕北丹霞地貌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形成统一的国土空间治理格局。

     

    多国专家首次对陕北丹霞地貌开展联合科考
      在全国地层区划中,沂蒙山革命老区属于华北平原地层大区的鲁西地层分区,该分区的地层划分对比历史沿革较长,历经多次变更和调整,造成了最新使用的年代地层单位划分原则与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出入较大,集中体现在寒武系地层分组、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建群等方面上。

      以前人90年代区调填图成果为例,前人成果沿用了寒武系年代地层三分(下、中、上统),下统至上统的岩石地层依次划分为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且奥陶系地层划归马家沟组的划分原则。

      2014年最新地层对比划分原则(详见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地层侵入岩构造单元划分方案》鲁国土资字[2014]185号)中寒武系年代地层四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统),鲁西地层分区岩石地层依次划分为李官庄组(区内缺失)、朱砂洞组、馒头组、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三山子组。奥陶系原马家沟组建群为马家沟群,并依此划分为东黄山组、北庵庄组、土峪组、五阳山组、阁庄组和八斗组等6组地层。

      为确定2016年工作区填图单位,项目组采用最新划分对比原则对工作区内自基底泰山岩群—中奥陶统八陡组的部分组段进行了实测和认知,经前期踏勘,项目组选定莱芜市九龙山、桑梓峪、状元沟、水泉峪等5条出露条件较好、构造相对较少、地层覆盖较全的地质剖面,共计2662米。并进一步制定了与已完成的2015年度“沂蒙山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填图地层的对比方案,确保了不同年度工作连续性与衔接性。

    沂蒙山革命老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制定填图地层对比方...
      由武警黄金二支队承担实施的首个边境地区矿调项目——“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索伦山地区扎嘎乌苏、浩仁呼都格、哈日格那、索伦、沙布特、乌珠尔少布特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近日以“五优一良”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根据验收结果显示,通过近3年的工作,项目组先后圈定出多处1∶5万高磁异常,圈定1∶5万化探单元素异常287处、综合异常21处,新发现扎嘎乌苏西等金及多金属矿化点8处,提交金、铜及多金属找矿靶区2处。

      该项目于2013年1月启动,先后完成1∶5万填图面积1445平方千米、实测地质剖面89千米、1∶1万地质简测52平方千米、薄片2224件、1∶5万高精度磁法测量1430平方千米、1∶5万土壤测量1410平方千米、1∶2.5万遥感地质解译1445平方千米、槽探7002立方米。项目组工作人员通过对索伦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进行详细构造填图,查明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各岩块的空间展布和属性;通过采集放射虫硅质岩化石样品,分析测试岩石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该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和地质构造意义提供了资料支撑;首次在区内识别出早古生代岩浆弧,由奥陶纪早中期的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组合和奥陶纪晚期的二长花岗岩以及布龙山组构成;查明区内各地层单位的物质组成、地层层序、沉积建造、接触关系,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将前人所划“中-下志留统哈达呼舒群”重新厘定为古元古界宝音图岩群和中-下奥陶统布龙山组。此外,技术人员还按照构造-岩性填图对索伦山蛇绿混杂岩进行了大比例尺填图和造山带填图方法的探索,调查了宝音图岩群和艾勒格庙组发育的变形特征及期次,在宝音图岩群和加里东期岩浆弧中识别出多条NNE走向的韧性剪切带,在蛇绿混杂岩中识别出多期构造变形,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划分了大地构造单元,总结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变形序列,建立了区域构造格架。



    图为野外实地验收现场。


    内蒙古索伦山地区矿调结硕果

    摘要:在湘西北复杂构造区,通过二维地震勘查,优选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实施慈页1井。在下寒武统牛蹄播组获得页岩气,实现了盆地外围、新层系页岩气的重要发现,引领和带动了页岩气招标 企业在该区的勘探投入,推动了中杨子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程。

    1.项目概况

    2013〜2014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部署实施“南方油气资源战略 选区调査”项目(隶属战略选区专项), 旨在地质调查程度低的湘西北桑植一石 门复向斜带,以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为调查重点,开辟油气调查新区,探索油气 调査新层系和新领域,査 明区域油气地质条件及资 源远景;选择重点地区部 署地球物理勘探和地质调 查井工程,揭示构造结构、获取页岩气评价参数,力 争取得页岩气发现。

    2.成果简介

    中下扬子地区,尤其 是高演化复杂构造区的研 宄程度及勘探程度较低。综合区域地表地质及区域地质资料,结合湘西北已 有钻井资料,按照“高中
    找低、动中找静”原则,优选出石门一 慈利、茨岩塘2个构造稳定区为页岩气远景区,部署页岩气调查二维地震勘探工程 100km。在湘西北石门一慈利地区D2与 L1测线交会区优选慈页1井预探井井位 (图1、图2) 。



    慈页1井于2013年12月26日开钻,2014年6月3日完钻,井深3008m。钻进过程中共发现气测异常13个,气测组分以甲烷为主。在下寒武统牛蹄塘组 取心100.88m,在该地区建立了完整 的黑色泥页岩岩心柱状剖面。对泥页岩岩心开展了页岩气现场解析实验, 获得丰富的泥页岩层各项参数及含气 量数据。在井深2600~2749m处揭示 黑色页岩连续厚度达149m,含气量为 0.33〜0.95m3/t,现场岩心解析气点火 成功,表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下段具有良好的含气性。

    3.成果意义

    湘西北石门一磁利地区页岩气的发 现,为湖南页岩气勘探指明了方向。慈 页1井的成功钻探,对湘西北地区的龙 山、保靖、花垣、桑植、永顺5个页岩 气招标区块具有一定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对推动中下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开发具 有的探索意乂。

    (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调查中心 包书景陈科供稿)


    湘西北复杂构造区牛蹄塘组钻获页岩气


      近几年来,特别是国务院出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以后,湖南省从本省实际出发,从理顺矿政管理体制到构建有序外部环境,从优化地质找矿布局到地勘人才队伍建设,从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到创新地质找矿机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切实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今年是国土资源部在全国全面推进“358行动”的第三年,也是关键之年,那么,湖南省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具体情况怎么样?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进一步推进?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矿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彭悦。

      记者:说到湖南的矿产资源,人们就会想到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矿产之乡”。能不能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湖南省的矿产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

      彭悦:湖南是一个矿业大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截至2012年底,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21种,探明有储量的矿种90种。石煤、钨、锑、铋、铍、普通萤石、玻璃用白云岩、海泡石粘土8个矿种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钒、镉、重晶石、隐晶质石墨、陶粒页岩等5种矿产居全国第二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的矿产共有39种。其中,钨、锡、锑、钼、铋、铅、锌等,在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口山、锡矿山、柿竹园等一批特大型的有色金属矿山驰名海内外。

      湖南省矿业开发历史非常悠久。近代历史上,我们的前辈通过对锡矿山锑矿、水口山铅锌矿、瑶岗仙钨矿、湘潭锰矿、湘西金矿、石门雄磺矿等一大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老矿山进行深入勘查,使它们成为了新中国几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矿山、功勋矿山;解放后,地质工作者又评价和发现了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黄沙坪铅锌矿、湘南铀矿、民乐锰矿、贡溪重晶石矿、衡南萤石矿、浏阳海泡石矿等一大批享誉中外的矿床。目前,湖南省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钢铁、水泥、煤炭、锰、铅锌、钨、锑、黄金和盐化工工业体系。尤其是锰加工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在国内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多年来高居全国第一。

      记者:刚才您大致描绘了湖南省矿业开发的图景,那么,目前湖南省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着怎样的情况?

      彭悦:湖南省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可以用“四个有”来概括——

      第一,有优势。除了刚才提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外,我们省还有一个独特优势:一支非常优秀的地质找矿队伍。目前,全省有4个专业化的地勘局(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有色地勘局、省核工业地质局和省煤田地质局)、96家具有地质勘查资质的单位,拥有除海洋地质调查、石油天然气勘查外的11类地质勘查资质。湖南省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人员有45283人,在职职工3万多人。其中,中高级以上职称技术人员4087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近80人。这支队伍,既经历了五六十年代艰苦环境的考验,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考验,目前已经成为专业齐全、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第二,有危机。从资源需求看,随着“四化两型”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资源保障能力不强的问题正在日益凸显。比如,当前我省的石油、天然气、铬铁矿、钾盐等全部靠省外调入;原煤需求对外依存度达到25%;铁、铅、锌、金、铜、铝、锑、锰、铁、磷、硫等主要矿种也不能完全自给。从资源禀赋看,我省有色金属和非金属赋存较好,但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柱性作用的15种矿产品非常短缺。目前,我省仅有钨、铋、萤石、隐晶质石墨等4种矿产可以保障本省需求,铀、锰、硫、水泥灰岩能够基本满足需求,其他重要矿产均不同程度地依赖省外、国外资源。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信息、财税、金融、人才、法律援助等配套政策相对滞后,境外地质勘查项目基本上是以劳务输出、技术咨询为主,对湖南省重要矿产资源需求的保障支撑作用还不明显。从找矿难度看,湖南现代地质工作的历史已将近百年,可以说地表、浅表矿经多轮找矿,常规矿产基本已经找得差不多了。今后,要么向深部发展,找1000米以浅的深部矿产,要么查找新的矿产资源。而这两个方向都有理论瓶颈和技术瓶颈,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第三,有潜力。危机和机遇、危机与潜力一般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从潜力看,主要有两个,一是基础地质条件有很大潜力。二是新型能源资源有很大潜力。全国19个大的成矿带中,我省占了3条,南岭、钦杭、湘西鄂西三大成矿带横跨三湘大地,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另外,根据新的找矿理论和找矿规律,我省的页岩气资源非常丰富,预测资源量可达9万亿立方米,在全国排第五位。如果页岩气勘查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对缓解湖南乃至中部地区能源紧张局面都将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第四,有机遇。主要是政策层面上的利好。从国家层面上看,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矿产资源保障要立足于国内”。2011年,国务院部署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对我国地质找矿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明确部署。从省层面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找矿工作,强调要大力推进地质找矿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四化两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这些都为我省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记者:您多次提到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那么具体到湖南,这个行动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彭悦: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省政府专门成立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并批准了《湖南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全省地质找矿工作,提高能源资源保障程度。在省厅层面,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同志也高度重视,提出要将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举全系统之力加以推进。具体来看,我省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设定了“358”阶段性目标:2011年~2013年,用3年的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2011年~2015年,用5年的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2011年~2020年,用8年的时间,巩固我省矿业优势地位,开拓新的领域,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

      总体来说,到2020年,全省要新发现矿产地170处,新增原煤9.7亿吨、铀12000吨、铁2500万吨、锰9000万吨、铅+锌1730万吨、钨+锡210万吨、铜35万吨、岩金135吨、锑20万吨、稀土氧化物20万吨,煤层气、页岩气、金刚石等矿产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特别是,页岩气勘查开发要取得突破,改变我省“无油无气,缺煤少电”的现状。

      记者:这个行动进展得怎么样?

      彭悦:这两年来,我们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做了一些工作。概况起来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明确了找矿目标和任务。在湖南省的历史上,提出如此具体的找矿目标尚属第一次。它不仅明确了重点矿种,还明确了时限要求。我省找矿的基本任务主要有3个:一是加强基础地质调查与基础科研工作,以重要成矿区带、主要矿集区、重要经济区为重点,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矿产资源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二是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以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重要远景区的重要矿种为重点,开展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有序开展老矿山深边部地质找矿和煤层气、页岩气、金刚石、“三稀”等矿产的专项勘查工作;三是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开展主要矿产共伴生有用组分综合利用、难选冶矿石利用、低品位矿石利用技术等重大专项研究,以经济、技术、行政等手段促进矿山企业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第二,优化了地质工作布局。在基础研究方面,2011年以来已投入经费1.8亿元,安排基础地质调查项目76个。在整装勘查方面,投入资金5.21亿元,部署了18个省级整装勘查区和3个国家级整装勘查区,累计安排项目141个。在非常规能源方面,目前有14个区块正在开展油气勘查工作,其中油气区块9个、页岩气区块5个。在资源利用方面,部署了一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项目,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探索了新的找矿机制。我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出了“锡田模式”和“岩头寨模式”两种新型找矿模式,在国内形成了品牌。在株洲锡田,我省与国土资源部开展联合勘查,通过两年的实践探索,探获钨锡资源量32万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其经验概括为: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在古丈县岩头寨,我们开展了矿产资源快速评价试点,创造了“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管理部门服务到位,投资公司密切配合,承担单位全力以赴”的运作方式,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古丈县岩头寨钒矿从普查到详查评价的全部工作,提交钒资源量310万吨。

      第四,构建了新的地质找矿工作体系。一是建立了以省国土资源厅为主导,以地勘项目为纽带,以4个属地化地勘局为主要项目承担单位的地勘工作体系。二是出台了《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监审方案》等一系列规定,建实了地质勘查项目技术管理机构,完善了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三是成立了地勘项目监审组,启动了项目质量监审体系。

      记者:能不能请彭总具体介绍一下湖南省近几年来地质找矿的具体成果?

      彭悦:近年来,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的关心支持下,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较大突破,不仅进一步确立了湖南有色金属资源的优势地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四化两型”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撑,同时,也通过项目带动,培养了一大批地质科技人才,全面提升了我省地质找矿的能力。从具体的成果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取得了重大成果。永州铜山岭地区的锡多金属矿远景调查项目,新发现钨锑等矿点10余处,一钻孔见139米的厚大钨矿体,具有寻找世界级超大型矿床的前景,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2010年“全国十大找矿成果”。二是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实现了重大突破。柿竹园、锡矿山、宝山等16个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新发现的储量相当于新增了10多个大中型矿山,有效地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稳定职工队伍5.5万余人。三是整装勘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湖南花垣整装勘查区的铅锌矿勘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具有探获铅锌资源量2000万吨的前景,被中国地调局评为2011年“全国十大找矿成果”。四是油气勘查取得初步成效。我省5个页岩气中标区块都已基本完成了野外地质调查。一些实验井已经打出了可用的气源。

      记者:我们知道,湖南是一个能源矿产比较缺乏的省份。刚才您反复地提及页岩气,那么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湖南省近几年在寻找能源矿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怎么样?

      彭悦:刚才已经介绍,我省页岩气资源丰富,初步估计储量在9万亿立方米,在全国排第五位。去年,我们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已经在龙山、保靖、花垣、桑植、永顺5个区片招标出让了页岩气探矿权,工作进展很快。2011年,中石化在湘中涟源市开展油气勘查工作,实施了湘页1井,探获了页岩气并成功点火,初步实验最高日产气量达1000多立方米。今年,中石化又在娄底市冷水江市中连村开钻了我省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湘平1井,这也标志着我省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另外,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煤炭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了提高省内自产供应的能力,我省加大了煤炭资源的勘查力度,自2006年以来由省级财政投入勘查经费4.52亿元,安排项目99个,新增煤炭资源9亿吨。
      众所周知,湖南是一个铀矿资源丰富的省份。我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部署设立了2个铀矿整装勘查区。自2006年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6600万元,安排项目17个,探获了一批铀矿资源量。
      记者:国土资源部曾要求省厅在地质找矿过程中充当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为找矿突破行动保驾护航。那么请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彭悦:我们主要从建立地质找矿激励机制,完善项目管理政策,优化勘查环境三方面入手来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驾护航。

      建立地质找矿机制方面。一是政府表彰。湖南省人民政府专门召开表彰大会,省委书记徐守盛,常务副省长于来山等省领导为29个获奖项目单位和项目工作的主要人员颁发了奖牌和证书。二是支持国有地勘单位盘活存量土地资产。2011年我省出台了文件,对国有地勘单位原有的划拨土地改变用途的,土地出让价款返还给地勘单位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三是优先配置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按照《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家出资勘查探明矿产地及权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国家出资安排的矿产调查评价中探明矿产地的项目承担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取得探矿权,近年来我省优先配置32个探矿权给国有地勘单位。四是提升国有地勘单位地质勘查实施能力。省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支持地勘单位购置地质勘查设备。

      完善项目管理的政策方面。近几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湖南省地质勘查项目监审方案》等一系列规定,建实了矿业权价款地质勘查项目技术管理机构。通过实行项目专家负责制,对项目从立项开始到项目成果验收,由固定专家负责全程监督。实行地质勘查项目绩效考评管理,量化项目绩效指标,公开考评结果,建立了绩效考评与单位资质、承担项目资金数量和奖惩挂钩体系。
      在优化勘查环境方面。一是将地质勘查外部环境情况纳入省厅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年度考核范围。考核内容包括:协调解决青苗补偿、平整机台、槽探坑探、修建道路、搬迁钻机、工程劳务等方面遇到的矛盾纠纷。二是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由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地质勘查外部环境联动机制,逐级抓落实。

      记者: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阶段湖南在地质找矿方面的主要设想?

      彭悦:总体来说,我们将按照省政府批复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部署,综合推进各项工作。到今年年底,我省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三年工作就已基本结束,将转入第二阶段工作。下阶段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巩固扩大成果、拓展勘查领域、引导商业跟进、提升找矿能力。一是大力推进整装勘查,巩固扩大找矿成果。对我省近两年来18个整装勘查区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估,进一步细化下阶段具体目标和实施措施,优选一批新的整装勘查区和找矿靶区,加大经费投入和技术指导。二是不断深化机制创新,加快商业跟进的步伐。进一步探索公益性地质工作引领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跟进拓展,中央地勘基金和省两权价款做好衔接,地勘专业技术优势与矿产企业资金管理优势互补。下阶段,我们将陆续投放50个矿业权用于引进社会资金,激活矿业权市场。三是加快非常规能源勘查,拓展地质勘查领域。在现有的5个页岩气区块基础上,面向社会继续推出石门、张家界、常德等区块。四是强化地勘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质量。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地质找矿能力。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领域投放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将找矿的项目现场变成人才培养的课堂,进一步推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我们将加强对中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发现和储备一批顶尖的地质专家,这是我们湖南找矿工作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湖南:“有色金属之乡”的找矿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