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为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汛期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相关文件指示精神,在雨季到来之前,“渭河中上游城镇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成员一行在天水市开展滑坡监测工作及地质灾害知识科学普及活动。

    2021年6月7日-15日,“渭河中上游城镇灾害地质调查”项目组联合清华大学、上海华测等单位针对天水市麦积区地质灾害点开展监测预警仪器选点、布设及安装等工作。在滑坡上布设基于声发射原理的新型滑坡深部位移监测仪器,安装GNSS、雨量计、裂缝计等普适性监测设备。

     
     

     

    2021年6月16日,项目组成员针对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积极与当地中小学对接,在天水市秦州区公园小学分别以“滑坡灾害认识及避险”及“科学认识和防范泥石流”为主题开展了地质灾害知识科学普及讲座。介绍泥石流和滑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讲解地质灾害野外识别、突发前兆和应急技巧等科普知识,针对汛期地质灾害防范要点与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科普活动得到了该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地质力学所渭河项目组在天水市开展滑坡监测及地质灾...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地调局地质力学所承担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成果通过评审验收,获评优秀。该项目在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历史地震滑坡识别、地震滑坡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有力地支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下一阶段的地调项目和科技创新,为我国黄土地区历史滑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项目组在深入研究历史地震滑坡特征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历史地震黄土滑坡的识别标志,认为天水地区历史地震滑坡具有规模大,形态多变,斜坡坡度缓,滑坡体切割深度大等特点。地震滑坡多位于黄土梁近梁顶处,滑距远,属高位远程滑坡。地震滑坡的平面形态多变、高位、滑距远,且具优势滑动方向等是确定天水地区历史地震滑坡的可靠标志。

    同时,项目组还通过典型地震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天水地区历史地震滑坡的成灾模式。认为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主要与坡体结构、地震作用的强弱有关,天水地区广泛发育的黄土/泥岩二元结构是坡体变形破坏乃至下滑的前提条件,地震作用导致坡体整体下滑的主要因素,而后期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是滑坡体现今变形破坏的诱发因素。地震滑坡的成灾模式表现为铲刮滑移式、裂解流滑式、整体下挫式、高位远程滑移式。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在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效应是项目成果的亮点之一。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滑坡常成群成带发育,集中分布于田家下-白草洼地震滑坡发育带、红旗山-水眼寨地震滑坡发育带、崔山村-柿园地地震滑坡发育带三个带。其发育分布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及分支断裂活动的控制影响。地震黄土滑坡多发育在断裂带及影响带范围内,存在距离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受区域构造和天水历史地震影响,天水麦积区地震黄土滑坡的主滑方向具有明显的优势方位,多集中在南北向和北西向、南东向,滑坡多发育于地震波传播方向的背面斜坡上,具“背面坡效应”。

    此外,项目组在开展期间,与甘肃环境监测院和天水市国土局等部门,一起对天水地区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考察、汇报和交流,了解当地防灾减灾的需求,向当地国土部门提供了《天水市北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防治对策》报告,为当地政府和国土部门防灾减灾及国土空间规划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参加成果评审的专家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专家殷跃平研究员和张永双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学会主任委员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中国地调局水环中心李铁锋教授级高工,地质力学研究所马寅生研究员、吴树仁研究员和谭成轩研究员。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黄土滑坡分布图 

     

    天水地区地震黄土滑坡成灾模式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天水段地震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取...
      6月1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学龙带队的调研组抵达甘肃省天水市,考察了麦积区北坡红旗山-孙家坪滑坡群、杨家湾-陈家坪滑坡群、1718年通渭7.5级地震诱发的甘谷县磐安镇巨型滑坡等,现场听取了项目组在典型地震滑坡、重点城镇地震地质灾害调查以及主要活动断裂调查研究工作情况的汇报,实地查看了甘谷地应力实时监测台站,并与野外一线技术人员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了历史地震滑坡和活动断裂带大型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机理,明确了南北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调查的总体思路。

      王学龙指出,南北活动构造带是我国现今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强震频发,活动断裂带和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问题特别突出。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调查应以1:5万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为基础,以破解灾害难题为导向,加强南北活动构造带多尺度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综合研究,加强活动断裂、岩土体结构和工程特征等地质条件调查研究,加强极端降雨、强震等不同情景条件下的重要城镇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评价研究,深化区域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规律研究,主动服务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创新发展活动构造体系理论和地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方法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王学龙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广泛听取当地国土资源系统在防灾减灾、城镇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二是主动服务,及时提交调查研究成果供地方使用,特别是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要及时反馈给地方政府;三是充分发挥当地地勘单位的优势和积极性。

      甘肃省地矿局、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调局西安中心、力学所、天水市国土资源局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王学龙调研南北活动构造带北段地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