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提升铀矿973计划项目研究成果,加强铀矿国际对比研究与技术合作,受萨斯卡彻温省地质调查局首席地质师Gary Delaney及里贾纳大学池国祥教授邀请,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铀矿工程及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金若时率团于2018年12月2日至10日访问了加拿大萨斯卡彻温省地质调查局和里贾纳大学。

    加拿大铀矿资源丰富,有着世界第四大铀矿储量,探明储量约占全球储量的9%;加也是全球第二大铀生产国。而萨斯卡彻温省(简称萨省)的阿萨巴斯卡盆地地区又是加最重要的铀矿区,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区内有全球品位最高的铀矿床麦克阿瑟河铀矿和雪茄湖铀矿等矿区,属不整合面型铀矿,是全球研究此类铀矿的最佳地区。萨斯卡彻温省地质调查局和里贾纳大学在铀矿调查研究方面,特别是不整合面型铀矿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萨斯卡彻温省地质调查局(简称萨省地调局)隶属于萨省能源和资源部,负责全省的地质、矿产、能源的管理和勘查研究工作,调研、编档和维护萨省的地质、矿产和能源资源信息。全局40多名人员组成,分三个工作单位:石油地质组,矿物和北部地质组,数据管理组。

    在访问加拿大萨斯卡彻温省地质调查局期间,中加双方回顾了近年的合作情况,并商讨了在中、加两国地调局合作框架内进一步开展铀矿对比合作研究内容及其可行性。随后,访问团受邀参加了第49届萨省地质开放会议(Saskatchewan Geological Open House)。会议分四个技术专题依次进行:铀—全球分布矿石系统和勘查;构造地质与矿床;兴起的和已建立的贱金属基地;勘查新项目与新进展。本次会议同时庆祝了萨省地质调查局成立70周年。会议还安排有几十幅学术海报展及十余家矿业公司推介展台。之后,访问团造访了萨省地调局的地下地质实验室(Subsurface Geological Laboratory),并进行了学术交流。金若时首席做了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的进展与理论创新的专题报告,Colin D. Card博士介绍了阿萨巴斯卡盆地西南缘Patterson 湖走廊深部构造控制的证据及其对勘查的影响;Sean A. Bosman博士介绍了Patterson 湖沉积岩及其矿产潜力;Melinda Yurkowski博士和Chao Yang 博士分别介绍了萨省的氦气资源和钾盐资源。

    萨省地调局的地下地质实验室保管加拿大西部沉积盆地的23000个钻孔的岩心,被该省地质学家视为一个岩石图书馆。巨量的岩心、岩屑样品,管理有序而整洁。钾盐岩心为了防水防潮,需真空密封。为便于岩心观测,其工作场地与操作台设计科学、合理,非常便于研究人员作业,给访问团留下深刻的印象。

    研究团队访问里贾纳大学地质系期间,与池国祥教授的团队进行了学术交流,参观了流体实验室。池教授为里贾纳大学终身教授,在矿床学及地质流体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铀矿成矿规律与流体模拟方面颇有建树。双方探讨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学者互访、分析技术研发、样品测试等合作事项,并达成初步意向。

    本次出访,天津地调中心的铀矿团队开阔了视野,扩大了交往,深化了铀矿领域的相关认识,为全面、及时掌握铀矿国际前沿动态、建立长期稳定的中加合作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访问团与萨省能源资源部、地调局及IAEA成员座谈

    考察萨省地调局地下地质实验室岩心

    与里贾纳大学地质系开展学术交流

     
     
    天津地调中心铀矿团队访问加拿大萨省地质调查局和里...

    2017年初跟随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队,罗斯海新站选址队来到罗斯湾,初到罗斯湾正好赶上气旋,猛烈的疾风暴雪,汹涌海水使劲摇晃雪龙船体,给我们队员来了个下马威,使队员深刻体会到 “罗斯湾”的威力。

    根据资料,罗斯海处于西南极和东南极的交汇处,是深入南极大陆最高纬度的海域。亲临其间,感慨这片海域堪称南极最令人惊叹的地方之一。是南极横贯山脉的东缘的边缘海湾,这里有南极最大的冰架罗斯冰架,也是南极动物和植物分布最丰富的地方,赋产多种类型的鸟类、鲸鱼、海豹等动物。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或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在此开展的科学研究,将衔接当今南极科学发展的多个前沿,科学价值不容小觑。

    从地图上看,罗斯海是南极洲一处深凹进去的大海湾。埃里伯斯火山位于罗斯海湾的南端,2月9日执行科考作业的“雪龙”船就停靠在它西侧海冰之中。

    埃里伯斯火山(Mt Erebus),南极洲上的一座活火山,在罗斯海西南的罗斯岛上,位于南纬77º33'S,东经167º10'E,是地球最南端的火山之一。1900年和1902年都曾有活动,火山口直径大约800米,深300米,四壁陡峭。罗斯以他的一艘船的名字,命名其为埃里伯斯火山。该火山最高海拔3794米,火山一直冒烟,一个热气腾腾的喷气孔,正在制造冰塔,人们称之为冒烟的山神。

    在火山脚下,冰雪覆盖的活火山、还有栩栩气息的烟气,既有极尽言语难以形容的美,又充斥着孤寂荒凉的野性。 由于33次科考任务我们有幸来到该火山的西缘新港角和西北缘伯德角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领略火山外表的壮观及火山口机构的分布和火山岩的岩石的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

    目前已有美国麦克默多站、新西兰斯科特基地在埃里伯斯火山的西南角安家50多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不可忽视。

    此前,中国南极科考尚未在此开展连续性考察活动,但随着对全球视野下极地事务认识的加深,参与到罗斯海区域长期考察国家之列,势必成为中国从南极科考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布局。

    当地时间2月12日傍晚, “雪龙”船缓缓驶离埃里伯斯火山,正上演着一幕 “雪山之恋”。

    挥手告别埃里伯斯火山之际,方才领悟“人类航行于此,才欣赏到它绝世的美”。 

    雪龙船与埃里伯斯活火山为伴

    埃里伯斯活火山近景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十五

    当前全球经济84%的能源需求仍然依赖化石燃料,在“碳中和”目标的引领下,全球经济必须向净零排放转型。《The Electricity Journal》杂志2021年第34卷碳中和专刊刊登了美国华盛顿的两党政策中心萨沙·麦克勒、桑·菲什曼和丹尼·布罗格发表的论文《美国十亿吨规模碳管理的政策议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国外地质调查管理》2021年第24期对此论文进行了编译报道,以期为我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论文指出,管理“碳流”是气候保护挑战的核心。管理碳排放的技术,包括能够从大型点源捕获二氧化碳或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技术,是高优先级的解决方案,其规模在2050年必须达到十亿吨级水平。

    碳管理议程的组成部分为:(1)点源二氧化碳捕获——从大型集中点源(如发电厂和工业设施)捕获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然后捕获的浓缩二氧化碳被安全地储存。(2)二氧化碳清除——从环境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技术和策略,可以通过“直接空气捕捉”(DAC)、自然碳清除(自然碳汇)或配备碳捕获和储存的生物质能源(BECCS)等方式实现。(3)二氧化碳运输——将捕获或清除的二氧化碳运输至可储存和/或利用的位置。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运输基础设施的需求降至最低,例如通过在注入点附近修建DAC设施进行地质封存。(4)二氧化碳储存——在时间尺度上从碳循环中清除二氧化碳的技术和实践。这可以通过咸水含水层的地质储存、提高石油采收率(EOR)或自然(生物)储存来实现。(5)碳利用——利用所捕获二氧化碳产生收入的技术和机遇是持续技术进步和部署工程化二氧化碳捕获和清除的关键。EOR既是一种利用技术,也是一种储存技术。二氧化碳的其他用途包括用作混凝土原料、钢铁组分以及碳纳米管等新产品的一种成分。

    美国联邦用于二氧化碳捕获和储存的政策议程主要包括一个能源部研发计划,以及一个联邦税收抵免,即45Q计划。然而,目前的政策和计划组合到目前为止未能带来一个可扩展的、商业上充满活力的CCS行业。碳管理议程必须量身定做,以支持碳管理技术的整个创新周期。此外,先行者必须管理复杂的工程和监管风险。投资建设支持性基础设施可以降低一般项目的进入壁垒,并使所有参与者受益。与此同时,建立低碳解决方案的长期市场信号对于吸引新的投资者和创新者进入新兴的碳管理行业至关重要。扩展碳管理路线图的关键要素包括:(1)增加公共投资,推进碳管理方案,并建立必要的扶持性基础设施;(2)集中努力建立一个可信和可核查的监管框架;(3)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相关政府机构之间的协调。商业界在设计和构建碳管理解决方案、推进碳管理项目创新商业模式以及支持精心设计的计划和政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要闻135

    综合性碳管理议程核心部分示意图

    美国十亿吨规模碳管理的政策议程

    应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邀请,6月2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严光生率团访问了该校。副校长麦克∙布朗出席欢迎仪式并致欢迎辞。

    访问期间,双方开展了三维地质建模的专题研讨。我方人员以上海市为例做了三维地质建模与信息管理的报告,哈勒∙维滕贝格大学第三理学部地学院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系彼特∙维斯克教授研究团队以哈勒市为例介绍了城市区域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的相关情况。双方就三维地质结构建模过程中3D打印、大幅面立体光栅打印、3D真彩色全息打印、玻璃激光雕刻等在现实环境中展示立体地质结构的技术开展了研讨交流。

    哈勒∙维滕贝格大学是德国著名的国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也是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迄今拥有500年的历史。该校与哈勒市政府联合,在德国最早开展了城市区域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

    局科外部、南京中心、物化探所和地科院相关同志陪同出访。

    参观哈勒∙维滕贝格大学地质园

    双方开展三维地质建模专题研讨

     

    严光生率团访问德国哈勒∙维滕贝格大学

    罗斯海是南太平洋深入南极洲的一个边缘海,是地球上船舶所能到达的最南端海域,也是人类通过船舶到达南极,前往南极点的传统线路。

    这里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后一个海洋原始生态系统,或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极生命史的地方。在此开展的科学研究,将衔接当今南极科学发展的多个前沿,科学价值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罗斯海是南极科考辐射太平洋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美国麦克默多站、新西兰斯科特基地、意大利马里奥祖切利站、韩国张保皋站和德国冈瓦纳站等5个考察站,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不可忽视。

    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雪龙船于2017年2月初执行科考作业的“雪龙”船就停靠在它面前的特拉诺瓦湾。

    亲临其间,感慨这片海域堪称南极最令人惊叹的地方之一。初到特拉诺瓦湾时,四周还是一片深蓝的汪洋。短短十几天后,即将离去的前一天夜里,猛然就出现了连成片的荷叶冰的胜景。随着海冰逐渐增厚,南极的冬季又要来临。这里又将变成另一番景象:猛烈的疾风暴雪,严酷的低温,坚实的冰面……

    从维多利亚地陆地边缘冻结的海冰,一直延伸到海上,数十海里的冰面开始融化破裂。像一块支离破碎的白色“水晶”,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铺撒在海面。破碎的海冰,在潮汐和海浪作用下,相互挤压和碰撞,逐渐地磨去棱角,像成各式的“椭圆”状,这些圆饼相互撞击时,边缘会变得比较厚,看起来像的“荷叶”,盖在蔚蓝的海面。特别在傍晚时分,太阳西下时,阳光变得具有金色的亲和力,金灿灿洒在“荷叶”的冰面,宛如似金色石头所铺的场地。在海浪的作用下,形成一道道金色的波状起伏。夕阳下,站在雪龙船的顶层远眺,一片金色的天地。

    此前,中国南极科考尚未在此开展连续性考察活动,但随着对全球视野下极地事务认识的加深,参与到罗斯海区域长期考察国家之列,势必成为中国从南极科考大国向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布局。

    第33次南极科考期间,今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为中国新建第五个南极考察站进行站址优化比选。

    野外工作期间,夏季积雪渐渐融化,地表裸露出沙土和大小不一的碎石。山下的石头多半棱角分明,行走其间很容易崴脚、摔跤。临近海岸的一侧,积雪延伸出去,表面看去平缓,但稍有不慎就有跌落石崖的危险。这些缓坡碎石多数是冰川运动带来的冰碛物,其间突兀耸立着几块巨石。队员们每天要带着各种仪器、热水和干粮,在岛上依靠双脚走遍作业点。由于四周缺少遮挡物,他们只能在风中艰难行进。

    近十天时间里,队员们完成了难言岛、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及新港角5个预选区域的地质、基础测绘和动植物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等任务。临别罗斯海的下午,7名队员们来到船头,以难言岛为背景拍下了唯一一张合影作留念。2月14日西方传统节日情人节傍晚,“雪龙”船在完成各项任务后,“雪龙”船缓缓驶离罗斯海,继续向西完成环南极航行。

    “这里景色美极了,希望新站建成后我们7位队员能有机会再次在这里相聚!”一位队员对着镜头许下自己的愿望。 告别罗斯海之际,我们大家都依依不舍,难忘这里情怀。 

    特拉诺瓦湾“荷叶”冰 

    夕阳下的金色“荷叶”冰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十四

    当地时间2月14日傍晚——西方传统节日情人节,罗斯湾新站优化选址的野外考察工作圆满结束,雪龙船依依不舍地缓缓驶离罗斯海,继续向西中山站航行。

    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罗斯海新站选址是极地“十三五”和“雪龙探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国家南极专项“南极周边海域及大陆资源潜力综合评估”和“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项目的支持,此次度夏科考任务执行期限为2017年1月至2017年4月。第33次南极考察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罗斯海对一系列的新址预选区进行优化对比工作,包括地质地貌调查、基础测绘、规划选址、动植物调查、海冰及气象分析、环境本底调查等,其中地质地貌考察是选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拟选站址位于西南极罗斯海西缘,是各国南极考察的一个重要窗口。目前已建有美国麦克默多站、新西兰斯科特站、意大利马里奥祖切利站、德国冈瓦纳站和韩国张保皋站,新建站是争取我国南极科研和保护区的话语权和规制权的一个重要途径。拟选站区周围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出露有基岩、冰碛岩、现代海岸堆积、冰川、湖泊等多种地质地貌单元,同时还发育多种方向的断裂构造。本次选址工作将对所有拟选站址进行地质地貌勘察,从而准确、全面的反映拟选站址的自然地理、地貌和地质特征,尤其是与新站规划和建设密切相关的岩石组成与分布、断裂构造展布与活动性、冰川流动等方面问题,为新站站址优化和后期建设的科学布局与施工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我作为项目现场执行人于2017年1月18日抵达智利蓬塔,与考察队汇合,乘雪龙船参与本次南极考察,根据天气变化情况与考察队的最新路线安排,修改和细化现场实施方案。在雪龙船到达罗斯湾之后,由于受科考人员的限制我们采用分组穿插工作模式,我任第一工作小组组长,每日抓住“海豚”直升机有利的作业窗口期,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考察工作。对于我们的工作,新华社荣记者说:“无论清晨还是半夜,一旦气象条件适合直升机起降,罗斯海新站选址队队员们就拎起背包乘机登岛。”我们每天要克服严寒、大风等困难,还要克服冰碛物堆积区发育大小不一、棱角分明的砾石所带来的崴脚、摔跤的危险,依靠双脚每天行走大约15km到20km左右的距离。我们先后在难言岛1号点和2号点、伯德角、马布尔角、布朗半岛、新港角进行野外考察任务,获得了大量丰富的数据和样品,全面完成实施计划任务中的5个预选站区范围内及附近地区相关地质地貌要素考察的工作任务,为新站选址工作能够提供了基础的地质地貌资料。

    除既定工作外,我们还超额完成了29次-33次队罗斯海地区新站选址已有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的梳理工作,为罗斯海新站选址提供全面的地质调查数据支撑;配合动植物调查小组完成难言岛企鹅特别保护区(ASPA)管理计划草案的地质部分描述内容。

     

    在罗斯湾新站选址野外现场 

     

    罗斯海区域预选站址分布及雪龙船航行路线图 

     

    在雪龙船上讨论问题 

     

    难言岛野外工作 

    地质力学所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系列之十二

    当地时间1月5日晚,执行我国南极第33次科考任务的科考船“海洋六号”驶入南极半岛麦克斯威尔湾,与正在这里进行卸货作业的“雪龙号”科考船顺利会师。这是我国第三次实现“两船并进”的南极科考规模,也标志着我国极地科考正在进入“多船多站”的全新阶段。

    在南极夏季阳光的照耀下,橘红色的“雪龙”船在麦克斯威尔湾口外停泊,蓝白相间的“海洋六号”鸣笛环绕一周向其致意,并在船舷上打出了“向雪龙船致敬问好”的横幅。两船去年分别从上海和广州出发,各自通过澳大利亚和智利航线驶抵南极,航程均超过1万海里。

    按照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要求,两船在邻近海域建立了通信联络,保障通信畅通,并及时通报各自作业情况和各自工作安排,共享资源会商天气形势,以便相互配合。

    此前,我国南极科考“两船并进”分别出现在1984年首次科考航次和1990年至1991年度第七次南极科考航次。其中,首次南极科考由“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考察船和“J121”号打捞救生船共同执行;第七次南极科考则由“极地”号和“海洋四号”科考船共同执行。其余航次则多数由“雪龙”船独挑大梁,以“一船一站”或“一船多站”模式承担了我国南北两极科学考察和物资运输的绝大部分任务需求。

    但在业界人士看来,随着中国从极地科考大国向极地科考强国转变,越来越多的科考船和专业船舶投入极地任务、开启“极地模式”,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在南北极已经分别设有长城、中山、昆仑、泰山、黄河等多个科考站点,而更多的、新的科考站点也在建设与筹划之中。为满足日益提升的极地海洋科考需求和极地运输保障需求,去年底,我国新一代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已经开工建设,预计于2019年投入使用。

    届时,新的破冰船将和“雪龙”船一起执行极地科考和运输任务,两船间可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人员物流转运接口和平台、救援系统联动平台,可以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以更多样的组合方式开展极地海洋调查考察保障。

    此外,随着当前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它专业性科考船加入极地科考序列也成为当务之急。何高文介绍说,在第33次南极科考过程中,“海洋六号”和“雪龙”船就各有侧重、互为补充。除极地站点的物资运输补给任务外,“雪龙”船的工作重点集中在“雪龙探极”、环境调查、陆地勘测、天文观测等领域,而“海洋六号”则主要执行包括多道地震、多波束测量和地质取样等在内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专项调查,从而为了解极地地质与环境演变提供更多数据资料支撑。

    据了解,目前我国“向阳红”系列科考调查船也有望参与极地专项调查。何高文说,每艘科考船都是我国极地人才培养的“流动基地”,新的科考船加入,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极地科研人才可以通过项目搭载、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快速成长,“从‘海洋四号’到‘海洋六号’执行南极任务,相隔了26年,但我们相信下一次‘海洋六号’参加极地任务不会再隔那么久了。”

     

    “海洋六号”向雪龙船致敬问好 

    “海洋六号”与雪龙船在南极会师 

    “海洋六号”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与第33次南极科考领队孙波通话

    “雪龙”“海六”会师

    多支气枪组成的巨大“震源”,被投入南极的海水之中,声波按照大约每10秒一次的频率透过海水穿入海底1000米左右深度的地层,反射形成的信号再由电缆“捕捉”,最终形成一幅海底地质构造的详尽图谱——这就是今年元旦以来,我国科考船“海洋六号”在南极海域开展的多道地震勘探工作。截至目前,该项科考任务已经完成过半,总体进展顺利。

    地震勘探是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特征的一种先进勘探方法。近两年来,我国海洋多道地震调查技术取得长足进展。

    这是“海洋六号”第一次在南极海域开展多道地震勘探。如果把海底比作人体,多道地震就如同给地球“做CT”,可以深入到海底,探测出海底的“骨骼”或“内脏”,从而更加真实的再现数百乃至数千米的海底地质构造。“海洋六号”船执行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航次,采用了先进的数字地震技术,以4个高压气枪为一组震源,每隔10秒向海水中发射高压气体“气炮”,产生震动,从而将形成的地震波向海底传播,通过各地层反射后,再有拖带在船尾的一条长约1200米的数字电缆对这些反射信号进行捕捉采集,然后经过处理,形成一幅关于南极海底以下1000米左右深度的地层结构图。

    海洋地震勘探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拿手活。电缆道数越长,震源能量越强,可以探测到的海底地层也就越深。针对南极海域的特点,本次“海洋六号”南极科学考察,设计采用96道地震接收电缆,震源为540立方英寸的多道地震参数组合,可以了解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海底以下大约1000米左右深度的海底地层结构。

    这不仅考验着地震技术的应用,也对导航定位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南极海域的新兵,剧烈频繁变化的天气、寒冷的气温与水温、陌生的海域,给“海洋六号”带来了重重挑战。1月4日下午,后甲板科考人员在每隔15分钟一次的巡查中发现,震源与电缆搅合在一起,其后对地震设备进行回收检修后,又相继发现了枪阵联接松动、地质缆断裂等问题。

    “海洋六号”南极航次调查部门长关晓春介绍说,南极作业海域海况不是太好,海浪大,浪高有时达到3米,经过这些天的工作,枪阵、电缆等水下设备在海水中工作的时间长了,容易出问题,有些设备的联接也松动了。不过没关系,这些情况能妥善处理好。

    多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我国近海和太平洋持续开展相关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调查经验,培育了一支成熟的海洋科考作业队伍,此时发挥了巨大作用,科考队员们在海上随时可以检修设备、排除故障。

    南极气候多变,即使现在正是南半球的初夏,风雪也是说来就来,坚硬的雪粒将人们的工作服敲打的劈啪作响,手指露在外面很快就被冻僵。科考队员们将气枪回收,进行抢修。甲板上的积雪也给人们的行动和设备的移动造成了困难。但时间极为宝贵,人们必须在恶劣的海况中争取每一分每一秒。

    首席科学家助理、航次技术负责赵庆献告诉记者:根据气象预报,明天海况将变得很差。目前,经过5天的连续奋战,科考工作就要暂告一段落了。到现在为止,多道地震、浅层剖面和多波束测量等工作已经完成三分之二,可以说,给下一步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为顺利完成科考任务奠定了基础。

    4日深夜,最后一次检修完成。下一步,“海洋六号”船将驶向南极半岛附近的麦克斯维尔湾,在那里避风,等待下一个南极作业的时间“窗口”。

    风雪中作业

    风雪中作业

    抢修气枪震源

     

    风雪中给南极“做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