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董为研究员翻译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罗平生物群的生态复原图为封面,书中,多处引用了罗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如幻龙利用桨状前肢搜索猎物、罗平辐鳍鱼类新属新种、新鳍鱼类的胚胎证据等,充分肯定了罗平生物群作为三叠纪海洋生物爆发性辐射的标志。

    该书自1990年第一版英语版出版以来,已经出版了四次,在国际上是一本既权威、系统,又十分受欢迎的古脊椎动物学教科书,先后被翻译成西班牙文(1995年)、意大利文(2000年)、德文(2007年)、中文(2017年)等多国语言。该书作者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前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2010年-2014年)、布里斯托大学Michael J. Benton教授,他长期关注早期爬行类、三叠纪恐龙和宏演化,出版了50余部著作和300余篇学术论文。

     

    三叠纪鱼类爆发式辐射

    罗平生物群研究成果入选《古脊椎动物学》教材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八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14位优秀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此殊荣,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张启跃名列榜中。

    张启跃,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为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负责人,国土资源部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主任,一直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地质科学专题研究。

    近7年来,其主要成就与贡献在于发现了罗平生物群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007 年10 月,张启跃在罗平开展野外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鱼类化石,随后又发现了大量爬行类及其他动、植物化石。经过研究证实其生物门类的多样性、化石保存的完整性举世罕见,将其正式命名为“罗平生物群”。目前在罗平已经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化石发掘,采集了大量化石,发掘所留的采场构成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景观。以张启跃为核心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罗平生物群研究团队对罗平生物群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多项成果。

    一是查明了罗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厘定了罗平生物群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牙形石Nicoraella kockeli带,比著名的关岭生物群早约两千万年。揭示了罗平生物群是一个以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动物为主,伴生有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腕足类、植物等十多个大类的海洋生物化石群,是目前已知化石分异度最高的三叠纪海生化石库之一。

    二是采获了两万多件罗平生物群化石标本,已鉴定命名的化石有6门40属113种,其中32个新属种为罗平生物群中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三叠纪海生动物研究的空白,并获得多项研究成果。首次发现了丁氏滇龙、张氏幻龙等海生爬行类及幻龙水下觅食遗迹,确立为全球中三叠世海洋生态系统全面复苏的标志;揭示了罗平生物群鱼类的多样性,发现并命名了云南龙鱼、高背罗雄鱼、罗平空棘鱼等鱼类新属种,提出了新鳍鱼类在中三叠世安尼期已经开始全面辐射的新认识,对比国外学者的研究论断,把空棘鱼类卵胎生的化石记录由晚侏罗纪世提前到了中三叠世;发现并命名了罗平云南鲎、中华三指龙虾等节肢类新属种,填补了我国三叠纪海生节肢动物研究的空白。

    三是开辟了脊椎动物足迹研究的新方法,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方法。

    目前由国土资源部批准设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罗平县委县政府共建的古生物群-云南罗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成功申报了罗平生物群国家地质公园,有力推动了三叠纪地学研究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张启跃-成都地调中心4 

    张启跃野外工作间隙照

    成都地调中心张启跃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